1.1359 衍生剧情走向,对我们很不利(2/4)

他所描述的“蘑菇云景观”,其中关于爆炸后出现的“极强光亮斑点、压力波、色彩不断变幻的蘑菇云和强烈电波干扰”等,与原子爆炸物测试后生成的典型环境相吻合。也都和原子弹爆炸非常有关联——这是由原子弹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emp)引起的。事实上,电磁脉冲的大小和它影响的范围直到后来才慢慢被人了解。直到1952-1953年期间英国进行的核试验中仪器出现问题,英国人才发现是由被他们称作“无线闪光灯(radioflash)”的电磁脉冲引起。而1944年10月的两份证词已经准确描述了原子弹爆炸时的场景。即便是1945年7月16日5时30分,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瘦子”试爆成功,也远远落后于两份证词的时间线。

就在两份证词的同一个月,柏林电话系统长时间中断,围绕这一话题的离奇报道不断涌现。柏林电话系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系统,德国官方的解释是,电话中断是炸弹的破坏引起的,但是通讯中断了至少60个小时,远远长于此类维修所需的时间。在这次通讯中断中,即便是瑞典外交办事处也无法与柏林使馆取得联系。这和柏林1945年4月艰难的战斗时期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当时柏林的电话系统几乎一直运行到战争结束。后来普遍认为,这是电磁脉冲(emp)造成的。

德国必须采取改进的防护设施来保护重要的电子设备免受电磁脉冲的破坏性影响,于是就不难理解,为何第二次试验直到1945年才在图林根州(thuringia)的奥尔德鲁夫(ohrdruf)进行。第二次似乎采用的是一个很小的“增强裂变”武器,其威力相当于战后的战术核武器。

一些零零散散的发现,似乎也能佐证这项险些改变二战历史的纳粹黑科技的存在。比如可能是在莱瑟(leese)附近的地下工厂发现了一些被人为破坏的在结构上有较大修改的特殊型号的v2导弹。这些特殊型号的v2导弹,其中部设置了一个装载放射性物质的有效载荷舱。

“如果有人提前告诉困守的地堡中的希特勒,只要稍加忍耐就能一举扭转战局。会这样?”女游击队员艾琳的表情已给出答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