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蝉声 第十五章 庭深廊曲报德寺 源远流长华夏觚(2/3)

    那个篆字他却是认得的,“哦,下面这个乃是‘滕’字。”

    “不错,你可知他的意思?”

    “《尔雅·释诂》云,滕,虚也。

    取升腾之意。这个篆字左为天梯,右为水气升腾,这个字实为羽化飞升的寓意。”

    那人听罢颇感错愕,

    “哦?

    很好,你和我之前见的中原人不大一样。

    他们被汉代之后的经典影响多了,难免有些,有些迂腐,望字不知其本。

    哈哈,你很好……

    嗯,你可知道上面这几个鲜卑字是什么意思么?”

    庆云摇了摇头,“我并不识得鲜卑字,不过感觉这几个字的结构和滕字有些渊源。”

    “不错,这几个字就是鲜卑文的‘长生天’,读作滕格里。”

    (笔者案,其实这时的鲜卑文写法近突厥文,和现代蒙文并不相似,腾格里在突厥文中的写法就是一个对称的飞升图案。鲜卑是一个多部落混成族群,它与之前的匈奴东胡,之后的突厥蒙古契丹都有渊源,以后有机会再做详细展开。)

    “啊?道友的意思是?”

    那人并不答话,又在纸上写了“单於,阏氏”四字,

    “小道友,你可知道这四字来历?”

    庆云一看,嘿,他还真知道。

    这两个词啊,以前听陈叔解过,

    “单者,大也。

    於,为叹词,古同呜。

    单於就是大王。

    阏也是叹词,通焉。岁星阏逢即焉逢。

    氏古读支,山崩意也,今音虽易,训诂从支。

    所谓焉氏,是因为上古女子无氏,须从夫氏。而王族无氏,以国为氏。夫无氏,后焉有氏?

    故云阏氏。”

    那人连连点头,又写下“鲜卑”两字,

    “这两个字,道友可解得?”

    庆云心道,鲜卑不就是北魏王族拓跋氏部落入关前的族名吗?

    这也要解,什么意思?

    难道这鲜卑两字能用中原文字解读不成?

    “这,鲜,鲜者,

    哦,我知道了,《易》云蕃鲜,鲜者明也。

    卑者下也,鲜卑者,光明之下也。”

    五经之中,庆云最熟得就是《易经》了,这脑子里一转,直接就吧《易经》解抬了出来。

    “道友果然是个妙人。

    鲜卑本出鲜卑羌海,也就是现在的西海(笔者案:现在已经叫做青海湖了),鲜卑秃发部领地。

    后来我们当中有一些部落追逐水草迁徙到了东北,大鲜卑山地区。

    所谓鲜卑,就是阳光遍洒之下,广袤荒芜的土地。(笔者案,今西伯利亚,西文语源即鲜卑利亚。)”

    “可是,可是贫道听说鲜卑来源本是胡语,意思是,后土。难道这种说法有误吗?”

    “道友这个问题问的好。

    我们先把胡语一说放在一边。

    这天尊地卑,本来就是《经》《典》之说。

    刚才我不是也提到,这鲜卑就是广袤荒芜的土地吗?

    那么说鲜卑等同后土,也不算什么错误。

    然后我们再说这胡语,何畏胡?

    华夷五方,以中原为尊,王关内者华,农耕者华,奉礼者称华夏。

    所谓黄天后土,是黄帝得了中原他便是天,四荒为卑。

    有娀氏出不周以北,其后为商。

    蜚廉杂蓋夷虘戎,其后为秦。

    而匈奴诸部乃夏后苗裔,何以称胡?”

    “这,这。道友的意思,是没有华夷的分别吗?”

    “当然不是。

    所谓部落,族人,是关外游牧的概念。

    而浩瀚中原,自始皇帝同仪并轨,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海内一族。

    关内之蛮,所谓山越陆浑,和在户之民,所别无非教化。

    我泱泱华夏,魂是礼仪文化,化外之民入关慕从,三代以后,焉别你我?安辨华夷?

    自司马氏衣冠南渡,江北之民十之八九三代以内均有胡人血统。

    中原贫者娶胡女传宗代,寡者嫁胡婿守田产,比比皆是,胡夏又当如何区别?”

    “可是胡人体态,样貌,于我中原人大有不同,焉能没有分别?”

    “大有不同?

    尧眉八彩,

    舜目重瞳,

    孙仲谋碧眼紫髯。

    狐姬生重耳,

    渠戎乱秦纲,

    秦晋之人多长大,又如何解释?”

    “这……”

    那公子说得兴起,一抖鹤氅,换过一张纸,又捉起笔,在纸上狠狠画了一横,

    “无论现在世上人类千颜百态,上古之古总有一个元始。”

    然后他又在旁边画了两横,

    “在历史有蛛丝马迹可寻之时,世上只有两个部落。

    一出高枷索,即古胡天‘马自达’,

    一出昆仑墟,即长生天‘滕格里’,

    二部以不周为界。

    所以在上古神话当中,有的说不周在西北,有的说不周在东南。

    然而不周既是是葱岭,它一直在那里。”

    那狼毫斗转,又划出三道,

    “昆仑之墟,燧人氏祖庭,在昆仑不周之间,是我华夏的起点。

    那里逐渐形成三个大族。

    一曰昆仑,昆仑曰天,是为天皇,昆仑有一十二部,以伏羲为长。

    二曰拓跋,拓跋曰地,是为地皇,拓跋有一十二部,以女娲为长。

    三曰崆峒,崆峒曰人,是为人皇,崆峒有一十二部,本以神农为长。

    后有黄帝,一统崆峒十二部,人皇之势,冠绝三皇,故尊为泰皇。”

    (笔者案,本节信息量大,喷点多。笔者自知将黑。不过之后尽量在黑板上敲回来,如果有圆不回来的,大家再往死里喷,君子协定,可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