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1/2)

当然,如果只是祖上阔过的话,其实并不算什么。说句毫不夸张的,在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人,往上数个几辈子,谁家还没出过几个人才呢?!

——过去的终究已经过去了,这实在没什么好炫耀的。

关键还是要看现在!

过去混得好,现在混得依然好,那叫“传承悠久”,“世家子弟”,“家学渊源”,可要是过去混得好,现在却泯然众人矣,那就呵呵了。

↑人都是很现实的。

平氏传承一千四百多年,只看血脉关系的话,到现代社会,说有十几万后裔,也绝对是一点都没有多说。

但单纯的血脉关联,并没有多少意义,小孩子才讲感情,大人只看利益。

且不说世事变迁,并不是所有的平氏后裔,都还记得祖上的荣耀,就算是他们记得,也得看本家肯不肯承认。

——并不是所有的平氏后裔,都能够得到嫡脉承认的。

↑其他世家的情况也一样。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所有的后裔,嫡脉都肯承认,可这一事实,除了带给当事人一丝吹嘘的资本之外,对于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并没有什么实际影响。

本家不可能给那些过得不好的血脉后裔发生活费,也不可能替他们养孩子,五险一金之类的保障,更是没有。

——反过来,要是本家的处境不好,这些血脉后裔,也不可能无偿地花钱,去供养本家。

↑这个,emmmm……是吧?!

……

所以,别管嘴上说得怎么天花乱坠,但当实际操作的时候,大家都还是会一切都向钱看。说得直白一些,就是——

本家只会承认那些混得好的分支,分支也只会在本家依然具有一定能量的前提下,才承认这个嫡脉,大家说是一家人,可实际上,血缘关系已经相当远了,这种情况下,再去谈亲情,绝对是白痴行为。

——说来说去,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利益的。

与其说,步入现代社会之后的古老世家,是一个家族,还不如说,这是一个以血脉关系,作为契机,联合在一起的联盟型势力。

本家对于分支的约束力,完全要看其拳头有多大,分支也不会无偿地为本家贡献一切。

↑嗯,这就很真实了。

……

平氏是在步入现代社会之后,顺利通过转型,保存了大部分势力的世家,是隐于表世界之下的庞然大物。

而司家,也是平氏各个分支当中,混得比较好的。

双方算是各取所需。

平氏需要这样一个分支,来为自己壮声势,司家也需要通过这样一个本家,跟其他混得好的分支产生联系,互帮互助。

——这其实也算可以是人脉的一种。

这种双向的选择关系,也就意味着,哪怕是在刨除了千年世家的光环之后,单只看司家眼下的能量,也依然不可小觑。

——否则,平氏本家根本就不会承认他们,他们顶着这个平氏后裔的头衔,也没什么意义。

↑没人会因为一个徒有其表的头衔,就对他们礼让三分。

……

而说起司家的势力,就不得不说到,五山送火节了。

五山送火节的五座大山上的仪式,分别是由该座大山上,相应寺庙的檀家,负责主持和操办,并且这种主持和操办的资格,是世袭传承的。

大文字由净土院之檀家世袭,妙法由涌泉寺之檀家世袭,船形由西方寺之檀家世袭,左大文字由法音寺之檀家世袭,只有鸟居形的情况,比较特殊,和其他山不同,无寺之檀家世袭,由有志负责。

而司家,便是西方寺世袭的檀家。

……

日本檀家,亦称檀越,最初是指属于一定的寺院,并向寺院施舍财物的世俗信徒。

↑不要以为这是在单纯地做好事,献爱心!要知道,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日本的寺院,可是具备户籍机关的性质的。

中世纪时,由于寺院与武士、农民的接触加深,初步形成“寺檀”关系。

江户时代,因为基督教的入侵,为了保护本土宗教,令寺院证明居民为其施主,而非基督徒,幕府颁布了“日本寺请制度”,也就是“寺请檀家制度”。

——强制性地规定了所有城市、农村的居民,均必须成为某寺院的施主。

在婚姻、旅行、迁居、出外寻职时,除携带町村吏发行的“追手形(即路引)”外,还须携带所属寺院发行的“宗旨手形”(寺请证文),方可进行。

emmmm,这个……是吧?!

↑可想而知,当时寺院的权力,究竟膨胀到了什么程度!

……

寺院和檀家的关系,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渐发生了转变——

从最初的,单纯地为信仰而无偿捐赠,变成了包含目的的资本渗透,再到后期的,完全掌握经济命脉,以此揽权。

——幕府给予的权力,虽然名义上是属于寺庙,可僧侣们本身,却都是不事生产的,他们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于信徒的捐赠。

↑emmmm,这特么就非常尴尬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