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 适应(2/3)

“不行,我研究的是古文字典类,你们这些民生的,应该找民俗专家,或者考古学家。”李教授摇头道。

“那就找考古的老陈。”

陈教授道:“不行,不行,我是专门研究石碑的,烧火做饭的家伙什,得是搞民俗的老赵。”

赵教授道:“我是研究民俗古代音乐的……”

司长看着看着,突然想到了一个场景,当下道:“我明白了,你们这都是御膳房的厨子,只会切葱啊。”

谁也没有想到,最后解决问题是隔壁体育大学的老师们。

“这些东西好用的很,比我们这些爱好者搞野外生存训练时方便多了。”某位体育老师,很熟练地用火镰撞击火石,教会众人引火。

“收集柴火,主要是利用田地里的秸秆,玉米杆和稻草……烧完后要堆积肥田。平原森林很少的,而且也不能砍伐,主要是森林在古代都属于地主的,平民砍伐就要挨打。”

“好好,赶紧出个攻略,贴成告示,教给市民们使用,而且我们是1200万人的超大城市,这绝对是古代生产力无法负担的,现有的物资,可以支持两周,但绝对不能长期运行。”司长接着道。

众人点点头。

这是必然的,古代大城市,人口最多在百万数量级,而且这样的城市必须有通畅的水路来供应粮食布匹和各种必需品,没有水路的城市,很难突破这个规模。

京杭大运河,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修建。

“那就是说,要有序地将民众们分散到周边,让他们利用周边的土地来生活。”

“大部分人都要转职成农民。”

“农民生活苦啊,他们能受得了这个罪?”有人表示怀疑。

“这就是变成18岁的代价,他们不想受也得受。”又有人强调道。

话是这样说,当市务司的人开始宣传时,还是遭到了众人本能地反对。

“我才不去当古代农民,光看古装剧就知道种地累死人。”

“谁爱去谁去。”

“可是你们有工作吗?现在你们的工作可是找不到了。”市务司的工作人员解释道。

众人沉默。

大部分人做的都是非实体类的工作,在这古代环境下,完全是无用武之地。

比如律师,经济类的……

“我们统计过,每家每户的粮食米面最多够半个月,节省点也就是一个月,浪费点就是一个星期。你们想等到一个月后饿死吗?”

“这事应该你们来解决,我记得,我记得好像有什么来着?”有人想要说出几个字来,却发现自己怎么也想不到。

“我们都是普通人,顶多给大家找点攻略,维持秩序,想要无中生有是做不到的,那是神仙才能做的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