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风波恶(2/3)

在秦赵二国的夹攻下,楚国不可能支撑下去,更何况现在连最后的凭峙西大营都没了。白皇帝残暴异常,何太监阴冷变态,如果楚国真的坚持下去,激怒了这二位,只怕会迎来血流成河的画面,屠城这种惨事都可能发生。

如今秦国前锋是靖王的部队,里面很多都是楚人,向他们投降总比直接向异国人投降要好些,靖王与他的部属总不可能做的太极端。秦国方面甚至还要帮着楚人挡住西大营那边的赵国轻骑,如果他们还想着统一天下的话。

怎么看投降都是楚国当前唯一的选择,而越早投降结果也就越好。

这个想法盘桓在所有官员的心里,挥之不去。

但他们没有对同僚说,也没有对朋友说,哪怕最亲近的人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因为谁先提出投降,谁就将是楚国历史上的罪人,没有人愿意带着这样的名声死去——那还不如直接就这么死在青楼的酒缸里。

还有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皇帝陛下怎么办?

与靖王谈判投降对楚国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但靖王肯定要杀了陛下给自己的儿子报仇……

怀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对帝王心思的猜测,官员们像快要窒息的鱼儿一样沉默走进皇宫,在殿上列成两行。

最高处的皇椅上,那个男子穿着明黄色的皇袍,黑发被布带简单地束在脑后,露出那张清美的脸。

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到的画面,让某些大臣想起五年前的血腥宫变,有些因为恐惧而脸色苍白,有的人则是因此生出希望,苍白的脸上出现两抹红晕,比如快被政务、战事耗干心神、五十天没有回家的周大学士。

井九的视线在众人的脸上扫过。

他看到了畏惧,那是害怕被点将的兵部官员,他看到了激动,那是以为他准备御驾亲征的御史大夫,他还看到了恐惧,那是怕血腥故事再次重演的、心怀不轨的家伙,他看到最多的是麻木,那是绝望认命之后的无趣。

大殿很安静,没有任何声音,直到他开口说道:“拟旨吧,朕准了。”

大臣们很吃惊,对视无语,不明白陛下的意思,这是要拟什么旨,您要准什么事?

“怎么谈都可以,但不和沧州方面谈,让咸阳来人。”

井九说完这句话,便从皇椅上起身,离开了大殿。

大殿依然鸦雀无声,直到那道明黄的身影消失在大殿深处,官员们才反应过来,自己究竟听到了什么。

陛下……说的是……投降?!

官员们震惊无语,生出无数复杂的情绪,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周大学士叹息一声,眼里满是痛苦与歉疚的神情。

他觉得自己辜负了张大学士的厚望,对不起楚国百姓,让陛下陷入如此狼狈的境地,更是万死莫赎。

他清楚陛下为何会召开朝会,对着朝廷众臣说出这句话。

楚国必败无疑,投降是最好的选择,但没有哪个臣子敢做出这样的决定。

就像历史上的那些故事一样,所有人都知道,两国交战,臣子与百姓可以降,但是皇帝不能降……陛下主动提出投降,便是不想让朝中的大臣承担历史责任,尽快解决当下的乱局。

这个决定明智而且清晰,问题是有哪个皇帝会愿意这样做?

周大学士能够想到的事情,朝中这些聪明的官员们谁想不到?长时间的安静过后,大殿上忽然响起数道哭声。

就算没有哭的官员,这时候也是两眼泛红,满脸歉意,痛苦不堪,虽然不知真假。

太常寺卿霍然转身盯着这些没用的官员,厉声喝道:“哭丧啊!陛下还活着呢!”

张大公子的母亲四年前已经辞世,他现在也已是个老人,满头银发,威严却远胜当年,甚至隐有其父遗风。

在他的厉喝之下,殿上的哭声终于止住,大臣们醒过神来,纷纷望向周大学士。

周大学士的嘴唇微微颤抖两下,艰难地挤出一句话:“与秦人议和,禁军全数向西大营方向调动。”

然后他用最严厉的眼光盯着那些官员,寒声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