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黏泥(2/3)

身体站直,两腿分开,在胸前用双手握杆,铲头挨着地面的时候,一定要刚好处在两脚中间,这是站姿和握姿。

现在网上能买到的洛阳铲,基本都是大半圆铲,也能用,但是不太好用。

好用的是小半圆铲,铲头那层生铁是开过刃的,姿势正确能保证打的探坑不歪,下铲时也有讲究。

一般我们都说,“有没有石头,上没上冻,七分硬还是五分硬。”

土七分硬的话要少回铲,回铲就是往上提的那一下动作,土五分硬的话要多回铲,往下怼两下,就往上提一下。

这都是老辈经验,具体有多好用,买把铲子在自家地里试一下就知道了。

打完以后有检测办法,拿一面镜子,借助阳光,向探坑底下照,如果镜子能把阳光直射到洞底,那证明洞是直的,合格了。

如果阳光射到洞壁上,下不下去了,那证明探坑弯了,不合格。

如果洞弯了还硬往下打,那很快就会发现,“唉?我怎么怎么打着打着趴下了?”

两截杆子接起来,小萱蹲在地上帮我照明,我往下打探坑下铲。

“这不行,”豆芽仔抓了把土说:“这都是死土,在深点看看。”

二十多分钟后。

“停!”

豆芽仔抓着一把土大喊道,这是刚带出来的。

放鼻子边儿闻了闻,豆芽仔抓着土让我看。

“峰子,你快看看,你见过这种土层?”

“怎么这么粘?怪不得老沾铲头。”

下了三米多深时,铲头带上来一层灰白色土层,看着像是泥浆,非常的沾手。

我抓一把攥在手心里使劲一握,在松开手都不掉,沾手上了。

“可奇怪..这肯定不是白膏泥,这是什么土层,没见过,小萱你去发信号,喊把头他们过来,就说我们有发现。”

过了半个多小时,把头鱼哥和阿春过来。

看到尖头土堆,把头眼神一亮说:“这就是锥头。”

“啊?”

“还真是啊,”豆芽仔说:“就这么点?我拉泡翔盖一盖,也有这么大吧。”

“你错了。”

把头说:“秦国以后的封土堆,是越大越好,到了汉代,王陵一级更是挖山造墓,可在这之前的土椁墓,留在地面上的锥头是越小越好。”

“那把头,你看看这种土层,我没见过。”

把头伸手抓了一把。

“咦?”

把头一愣说:“这么粘手?这不是白膏泥,也不是石灰泥。”

石灰泥多流行在明清时期的砖室墓中,夯土中加白石灰是为了吸水防潮,防止雨水过多渗透到墓室中,这种土是微微发粘,但绝不会这么沾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