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请周亚夫开始表演(2/4)

——要不是我实在寿数已尽,这丞相之位,哪儿还轮得到别人?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申屠嘉主动乞骸骨的举动,才会这般让人讶异。

申屠嘉舍得下权柄?

就算舍得下,难道回了家乡,就不怕被人戳脊梁骨吗?

在申屠嘉第一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在公开正式场合,向天子启请奏告老时,温室殿内的每一个人,几乎都带着这样的想法。

但天子启接下来的应答,却是大大出乎了朝臣百官预料的同时,也让天下人——乃至后世之人,重新认识到了这位‘中人之姿’的老丞相,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众卿,或多或少都听说了。”

“——在私下,丞相已经再三请辞告老,朕却都没有允准。”

“到今日,丞相又在这朝议之上,当着百官功侯的面,再度上奏乞骸骨。”

“想来,是丞相心意已决,朕即便想留,也无法让丞相回转心意了?”

天子启此言一出,众人不由得又是一奇,纷纷将愈发惊诧的目光,撒向殿中央的申屠嘉。

早先,坊间确实有过申屠嘉私下上奏,请乞骸骨的舆论。

但大多数人对此,都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

即便是信的那一半,也更多是认为申屠嘉此番,是又被天子启做的什么事给惹恼了,才又犯了倔脾气,想要拿辞官来威胁天子启。

但当下,看天子启这非但没有丝毫怒意,反而还满带着感怀、唏嘘,更甚是不舍的架势……

“难不成申屠嘉,当真舍得下这滔天权柄,宁愿告老归乡?”

“要知道当年,北平侯被罢相,可是惹得天下人无不嗤笑,北平侯羞愤之下,至今都没来过长安呐?”

“——何止北平侯?”

“——就连北平侯的族亲,都再没人来过长安!”

“——没发现这些年,朝堂内外,都没剩几个姓张的官员了吗?”

殿内,百官公卿暗下交头接耳起来,无不为申屠嘉‘居然真的要辞官’而感到震惊。

更让人震惊的,是天子启那非但不恼,反而还满带着不舍的反应。

——看这架势,申屠嘉,是真的要辞官了?

陛下不舍归不舍,但看这反应,也似是不打算硬留……

一时间,朝臣班列——尤其是西席的功侯班列之内,顿时便多出好几道蠢蠢欲动的身影!

至于东席,御史大夫陶青更是陡然鼻息粗重,脊背却也不由挺得更直了些——好似丞相之位,已经是陶青的囊中之物。

对于申屠嘉甘愿告老,大多数人都感到惊诧。

但对于那些有资格角逐丞相之位的功侯而言,惊诧归惊诧,唏嘘归唏嘘;

可最要紧的,还是赶紧盯住这好不容易空出来,下一次又不知道要等多久的丞相之位!

天见可怜~

如今汉家,别说是丞相之位了,就连那些稍微有点实权的九卿职务,其轮转周期,都基本是以十年为单位的……

除非特殊情况,要想做丞相,除了要有彻侯——至少也得是关内侯的爵位之外,还得先在‘亚相’御史大夫的位置上,坐到上一任丞相老故,或是被罢免;

而要想成为‘亚相’御史大夫,又得在九卿之首的内史之位上,先证明一下自己。

这个逻辑很简单:内史的职权范围,覆盖关中的军、政、农、商,乃至于治安等种种方面;

毫不夸张的说:内史,几乎就是权力限于关中范围内的小一号丞相。

而‘亚相’御史大夫,又是天然的丞相候选人;

当丞相或因老故、或因被罢免而出现空缺时,除非有人半路杀出,否则,御史大夫几乎就是丞相的第一顺位继任者。

所以,要想坐上御史大夫的位置,成为丞相之位的第一顺位继任者,就得先在内史任上证明一下自己——证明自己能做好‘关中的丞相’。

做得好‘关中的丞相’,才有成为整个汉家的丞相的能力。

除此之外——除了在内史任上证明自己,能做好‘关中的丞相’之外,内史要想升任御史大夫,也同样要等职务出缺;

而要想成为内史,除了同样要等内史职务出缺外,还要先成为九卿。

做了九卿,并且做出了成绩,甚至还要展露出相宰的潜能,才有资格小升半级,成为九卿之首的内史……

这么一连串前置条件算下来,先做九卿,再做内史,然后升御史大夫,最后再等丞相老死——于此同时,还要祈祷不会有人意外杀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