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五章:黛玉的心境转变(1/4)

“滚!”

“......哎,看看这本《蘅芜君集》也不错。”

“蘅芜君,是柳如是吗?”

“去!柳如是叫蘼芜君,不叫蘅芜君。

你这是要错把冯京作马良了。”

“唔......不错、不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柳絮词、螃蟹诗,眼前道路无经纬。

皮里春秋空黑黄,大有杜工部之遗风。

我买去学学......”

各人的文化水平是不一样的。

富商、殷实人家大多识字!

而一般小民,或许认识一两个。

古代普及教育不可能。

这也就限定了出版印刷的瓶颈。

明初朱元璋下令,《北明律》每家一本。

可想而知两京的官刻有多么大。

那个时候每年轮班服役的刻书工匠就有几十万。

大楚同样如此。

但是,十分之九的民众并不识字,也承担不起读书这种奢侈的事。

律法由识字的人宣读、普及。

而一般民众爱买、支付得起的书。

都是闽中建阳那种图文并茂、质量粗劣的随大流的低俗、艳情。

自宋代以后。

出版业的发达不是活字印刷。

而是“匠体字”的发明,匠体字其实并不好看。

横轻竖重。

但是成本低廉也是明、楚最普及的印刷字体。

贾琮看看账本,较为满意。

大观园众人的诗词虽然达不到独领风骚。

那也是完全上得了台面的!

特别林黛玉、薛宝钗都有脍炙人口的名作。

黄俊郎上楼回话:“蝶装的几本,都刻好了。

比线装麻烦,是要送人?”

“正解,叫人搬到我车上。”

贾琮回府叫晴雯去送蝴蝶装的刻本。

晴雯讶然:“这么多,我一个人怎么抱得完呢!

莫不叫上小红、香菱。

你自己也去,分头去送。”

“也行。”

贾琮点头,等她们分完了。

自个儿抱上几本。

其实也没有那么多书,人手一本各自的诗集。

他只不过是借故想让她们进去玩玩。

沁芳桥亭装裱有贾宝玉所作的两幅上下联。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进了横空的桥亭。

香菱不断四处打量:“姐姐何时才能升为姨娘呢?”

“通房丫头有了子嗣,就可以做姨娘。”

晴雯撇嘴说着,穿花度柳,回头看她。

“你问这个做什么?

是不是你也想做姨娘了?

不过你是个呆人,任劳任怨。

给他做通房倒是称职,不像我笨手笨脚的。”

香菱步姿袅娜,眼神一片纯真,忙摇头道。

“快别说这样的话,我哪有姐姐好。”

晴雯唇角一弯,满意的看了她一眼。

“我们先去二姑娘三姑娘那里,让他自己去找林姑娘。”

........

贾琮随后进来翠嶂,就听到右边梨香院的演唱声。

曲音悠长。

看看头一本刻本就是最近的潇湘馆。

过了杏子阴、柳叶渚道路。

到潇湘馆地界,两边翠竹夹道。

青苔布满石阶,一条羊肠小道。

石子铺就。

贾琮在门外喊了声,“书到了”。

紫鹃掀帘而出,接书进去回话。

少顷又出来道:“姑娘叫琮三爷进去坐坐。”

“那就喝杯茶。”

贾琮犹豫少许,点头上了台阶。

两边是走廊,廊下挂了鸟笼、手帕。

刚一走进潇湘馆,就觉得清凉如水。

斑竹与芭蕉遮挡了四面视线!

冷风飒飒,清幽静谧。

能听到东南面的涓涓水流声。

林黛玉摸摸刻本上的蝴蝶结,大体比较满意。

看看自己的思想结晶在书本上以另一种方式体现出来,满心的成就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