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皇明宗规(2/4)

当然,这其中最被朱高煦所关注的,还是他夹带私货的一些内容。

仅是《山海经》中的《大荒东经》、《海内东经》等内容,便被夹带了大约数千字的私货。

看似不多,但对于字数本就不多的山海经来说,数千字足以改写一篇历史,更不用说朱高煦让人总结的《古唐书》、《虞书》《夏书》、《商书》等唐虞夏商四朝古书了。

他让人将这四个先秦时期的史料按照时代编撰,然后再在其中掺杂私货。

光是《古唐书》一书,便已经将华夏历史推到了尧帝时期,而再往前的便是《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书残卷。

这些书籍,都是记载了三皇五帝时期史料和一些鬼神之类的书籍,明确记载在了《左传》之中,就连《汉书》中也有记载,但却在历史长河中被自然、人为所磨灭遗失。

他们被人为所篡改、磨灭,朱高煦也人为的将它们重新揭露在这个世界上。

上面所记载的事情,与《左传》、《史记》、《尚书》所记载的出入不大,但内容之中会增添许多小插曲,例如北洲、东洲之民的事情。

这事情搞好了,加上日后欧洲与东洲的矛盾,那大明绝对可以舒舒服服的在大明洋三角贸易上赚的盆满钵满,通过文化、商品来慢慢同化当地的民族。

想到这里,朱高煦合上了记载着《三坟五典》的内容,将书籍放回书架上。

他扫视一眼这个存放了整个华夏自永乐以前所有文化瑰宝的地方,背对着姚广孝询问道:

“少师,印刷的雕版制作如何?”

“已经做好了,随时可以印刷。”姚广孝站在朱高煦身后轻声说着,随后又道:

“只需要拓印副本,然后让一千五百名工匠印刷,大概一年就可以印刷二十本副本。”

“不过以下面官员的推算,印刷一本副本,大概需要耗费三千余贯钱。”

不得不说,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确实好用,而铜活字印刷更是避免了雕版字体出错,就是制作难度比木质要大。

“不过就是三千余贯罢了。”

面对拓印的成本,朱高煦不假思索的开口道:“先印刷二十本副本,分置南北京,以及各中学图书馆。”

话音落下,朱高煦回头看向姚广孝:“少师觉得,我会逼我父亲退位吗?”

朱高煦的话风扭转很快,让姚广孝都有些跟不上。

“殿下需要吗?”姚广孝反问朱高煦,毕竟他已经从朱棣那里听到了这两父子之间达成的那些约定。

在姚广孝看来,朱棣确实舍不得权力,但如果能维持北征这件事,那朱棣也没有必要执着,甚至闹的父子间隙。

朱棣对于这三个儿子,始终下不了狠心。

如果是其它妃嫔生的儿子敢用朱高煦的口吻和朱棣说话,那即便这个庶子有天大的能耐和势力,朱棣也会想办法连根拔起。

但是面对朱高煦,朱棣只能叹气一声,默默接受结局。

姚广孝的话落下,朱高煦也摸了摸八字胡,对他开口道:“少师才干非凡,朝廷还需要少师。”

“贫僧已经老迈不堪用,只愿常伴青灯古佛。”姚广孝行了一礼,拒绝了朱高煦的邀请。

这份拒绝在朱高煦意料之中,但他还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失望。

显然,姚广孝不愿意去赌未来的事情,毕竟他已经看过太多狡兔死、走狗烹的史料。

正因如此,在朱棣和他之间,姚广孝没有选择任何一人,而是默默地在鸡鸣寺吃斋念佛。

对于朱棣和朱高煦给他安排的事情,他也是如其所想的照办,没有掺杂任何私货。

老和尚的态度十分明显,但惜才的朱高煦依旧惋惜。

“大报恩寺修建完成后,少师可以移居那里,继续诵经。”

朱高煦交代一声,便见姚广孝行礼退下。

见状,他也走出了古今典籍馆,乘坐步舆准备返回春和殿。

不过就在他返回春和殿的路上,隔着老远便瞧见了亦失哈神色匆匆的小跑而来。

朱高煦见状抬手制止步舆前进,随后便瞧见亦失哈小跑来到他步舆一旁跪下叩首,这样的举动让朱高煦心里升起了不好的预感。

“六军都督府传来消息,西宁侯宋晟十日前薨逝,享寿六十九。”

“此外,六部也传来消息,前户部尚书郁新两日前薨逝,享寿命六十五……”

亦失哈气喘吁吁的声音不断在朱高煦脑中回响,他与宋晟并没有过交集,记忆中也不记得宋晟活了多长,因此他还想着等日后西征时让宋晟大放光彩。

只是没想到,宋晟连这么几年都等不了,便先一步走了。

至于郁新,对于他能活到现在,朱高煦已经十分高兴了,毕竟他记得郁新在永乐朝没活几年便卒于任上了。

算起来,郁新提前两年致仕的结果,便是比历史上多活了四五年。

“辍朝三日,赐给葬祭,追封宋晟为宁国公,西宁侯爵由其子宋瑄承袭,谥号武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