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背有靠山(2/2)

他们前往了遵义县内较为繁荣的一条长街,这条长街比起其它街道更为繁荣,光看街道两旁那刷上白灰的沿街二层店铺就能看出。

寻了一处酒馆,二人走了进去,并见到了一名虽然是汉人打扮,却说着一口仡僚(仡佬族)语的小厮。

“你们是汉人?”

“是汉人,今日跟着官员们来送物资的,不过明天就要走了。”

翻译笑着回应,那小厮闻言也来了兴趣:“这批官大人是哪里的官?”

“当然是来你们这里上任的。”翻译男子回应,那小厮闻言连忙询问:“你们当官的人好吗?”

“还不错吧,听说之前在巴县当差,他走的时候巴县的一些百姓还舍不得。”

翻译一边说,一边看向徐硕,徐硕什么也没说,只是看着小厮和翻译,因为他听不懂仡僚语,只能和赵轨大眼瞪小眼。

“李柏,你们说什么呢?”

赵轨询问,李柏却摆摆手示意等会告诉他。

“真有那么好的官?”小厮不信,但还是给翻译倒上了一碗水。

李柏笑着拿起碗喝了一口,笑道:“我也不知道,但一路上跟他们来这里,他们倒是还挺好说话的。”

“路上我还听说他们要来这里分田地,好像……”

“真的分田?分多少?”小厮闻言声音忍不住拔高,而那声音也让四周数量不多的食客关注了这边。

“不知道,反正说是要分田。”李柏感觉有些引人注目,便搪塞了过去。

“分就行,分就行,分了田我就有赚头了。”

小厮乐呵呵的笑着,其余食客得到消息也纷纷激动的凑在一起聊天,显然他们同样期待分田地。

“有了田你准备干嘛?不做活计了?”

李柏好奇询问小厮,小厮连忙摇头:“做!当然做!”

“有了田还做?不伺候田地了?”李柏诧异,可小厮却道:

“你先说伱们点什么吃,我再告诉你。”

“有什么菜?”李柏回头看了眼挂在柜台的一块块菜牌,瞪大了眼睛。

菜牌上有汉字和多种语言,但这不是让李柏惊讶的东西,而是菜牌下的价格。

【炙鹌子脯二十文、炒白菜十文】

“一个炒白菜都十文?!”

李柏不敢置信的看向小厮,小厮咋舌道:“我们这地方就是这样,没有盐,想吃热菜肯定贵。”

“盐价多少了现在?”李柏询问,小厮则道:“你先点菜吧。”

“来条鱼和一盘猪肉和一只片鸭,另外来三碗米饭。”

虽然已经知道了菜价贵,但李柏还是硬着头皮点了三个菜。

在他点完菜后,那小厮才开口道:“一斤盐二十文。”

“二十文?”李柏诧异道:“官盐不是才十几文吗?”

“您也说了那是官盐,可我们这里没有官盐,现在二十文一斤的盐价都是官军便宜卖的,不然得三四十文一斤。”

“换做之前,有的吃不起盐的都只能烧草灰来吃。”

小厮记下了菜名,回答了盐价的问题后便让庖厨做菜去了。

在他走后,李柏才将刚才打探到的消息说了出来。

听到遵义盐价二十文一斤,徐硕和赵轨都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

“得赶紧向朝廷批盐引,找行商贩卖盐才行。”

赵轨看向徐硕提醒,徐硕也道:“我也知道贵州缺盐,却不知道缺盐缺到这种程度。”

“不过单一运盐来没办法解决问题,还得看看其它的问题。”

这么想着,三人有一句没一句的聊了聊,然后在饭菜上桌时问了问菜市的位置。

待吃饱喝足,三人起身继续在县内游荡,不多时便见到了摆着贩卖的菜市。

由于没有专门的集市,所以遵义城四个城门附近都有城外的百姓挑着菜前来贩卖。

徐硕蹲下挑拣蔬菜,同时对面前那名身材不足五尺的仡僚老人询问道:“一斤多少钱?”

“一斤不卖的,十斤一文钱,或者三两粮食。”

仡僚老人说着价格,李柏负责翻译。

徐硕闻言爽快的付了钱,起身同时与赵轨说道:“看样子他们这边货币还是比较少的,不然也不会继续保持以物易物的情况。”

“要是运盐进入这里,首要就是让百姓们手里有钱才行。”

“我们这次带来了五千多贯新钱,刚好可以派上用场。”

徐硕说罢,赵轨便反应道:“你准备发工钱给百姓?”

“对,这几日是农忙,等农忙过后雇佣百姓将各县道路拓宽,至于具体工价,我们可以再问问,然后定价。”

“到时候可以在发工钱的附近摆摊卖官盐,这样路也修了,盐的问题也解决了。”

徐硕说着自己的主见,赵轨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这样倒是不错,不过我们的钱不够修葺这么多条路。”

“确实不够,但可以想办法。”徐硕说着,便与赵轨交流道:

“我有一个学长在太学就读三年,主攻的就是作物,如果能请他暑假来这里看看,兴许能看出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路费的事情不用担心,我自掏腰包请他来。”

“那倒不用。”赵轨摇摇头:“只要是为了府里的事情,钱理应由府上出。”

“我只是羡慕你居然能和太学的学长拉上关系,长春城人口不多,至今还没有一个考入太学的。”

“你我又何尝不是?”徐硕打趣赵轨,赵轨闻言也爽朗一笑。

确实,但凡能考上太学,谁又愿意去参加科举。

尽管太学学子至今没有任何一人担任官职,但谁都知道进入太学的人才是真正的东宫门生。

入了太学,还担心缺少官职吗?

“对了,官学的事情得想想办法才行,语言是个大问题。”

徐硕提到了官学问题,赵轨也点头道:“刚才开会你看到没,四县教谕各个愁眉苦脸,估计都在头痛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我等会让人去军中找瞿郁都督,然后对教谕和教习们进行语言培训。”

“你明天带人去看看,找合适的地方筹划建设官学。”

“好!”赵轨点头,随后继续与徐硕前往遵义城内的大街小巷转悠。

在这里,语言是阻碍二人的大问题,离开了李柏,他们几乎成为了聋子和哑巴。

一个语言问题,足够他们头疼许久,因此原本只限教谕和教习的语言学习,到了最后也演变成了全府官吏学习。

经过几日的走访调查,徐硕这才书写了奏疏,将所有政策都写了出来。

由于贵州三司的官员还没有凑齐,因此他的奏疏依旧由四川布政使司送往京城。

待这份奏疏送到朱高煦案头,朱高煦也几乎皱着眉看完了一切。

“这个徐硕还是不错,去遵义短短几天就弄清楚了当地百姓的问题,还有治理遵义的难题。”

坐在春和殿里,朱高煦拿着奏疏与身旁的亦失哈讨论,可亦失哈却笑道:“就是这人要的东西也太多了。”

“嗯……”顺着亦失哈的目光,朱高煦也看到了奏疏上徐硕希望朝廷支援的物资数量。

先不提那两千头牛,单十万石米和四万斤盐、十五万斤铁,就足够人头痛了。

“耕牛暂且放下,先把粮食和盐运给他们,另外再从四夷馆调学习苗、仡、侗、瑶等语言的官员前往遵义帮助他们把土地给均分了。”

“要想让贵州长治久安,首要就是让当地的百姓,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在发生变化。”

“杨昇他们舍不得对百姓下本钱,但朝廷不能舍不得。”

朱高煦用笔将耕牛圈红写下待定,将后面的物资则是圈起来写下了批准。

亦失哈见状拿起奏疏,顺带还提了一嘴:“殿下,这徐硕是吉林府出身的进士。”

“喔?”朱高煦来了兴趣:“是吉林城还是四周的?”

“吉林城的,但是是从山东迁徙去吉林城的。”亦失哈补充一句,朱高煦闻言却道:

“无碍嘛,吉林城的百姓本来一开始就是由山东迁徙过去的。”

“这样吧,两千头耕牛虽然没有,但沐春不是在黔南缴获了不少挽马吗?”

“给沐春写封信,调过去给遵义府,遵义府早点恢复生产,军队的后勤压力也能小一点。”

“是!”亦失哈笑着点头,亲手写了一封信给黔南的沐春,朱高煦也不忘提醒道:

“让沐春先解决大雪山的啰啰,好让汉王可以出发来南京。”

亦失哈闻言点头,而后补充上了这一句。

做完这一切后,他便让人将奏疏和手书发回贵州,朱高煦这边也记住了一个叫做徐硕的吉林进士。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