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着手北方(2/3)

今年如此,那明年呢?后年呢?

随着时间渐渐过去,顶多五年时间,新政就会在大明全面推广,届时再毕业的学子数量不仅多,而且岗位还少。

现在的新政学子等同和铁饭碗挂钩,只要毕业就有岗位,可日后就不一样了。

新政学子们急,群臣比他们更急,因为新政在扩张的时候,儒学学子必然遭受挤压,因此礼部尚书李至刚忍不住走上前一步:

“陛下,臣礼部尚书李至刚有事启奏。”

“准!”

朱棣回应过后,李至刚连忙道:“臣以为,新政官学不过仅五年就学时间,能培养出的学子质量堪忧,如果仅凭毕业就能担任教习和胥吏,这未免有些太简单了。”

前些年的时候,官学学子担任胥吏没人反对,那是因为利益没有遭受侵犯,也没想到朝廷会以这种滚雪球的方式来推广官学。

现在他们反应过来了,如果继续放任朝廷继续下去,那江南儒学还真就没有活路了。

“相比较官学毕业的,眼下由地方担任的胥吏,恐怕才是真的简单。”

忽的,一道声音响起,不过这道声音却不是从朱高煦口中说出,而是站在百官前三排的一名官员。

见到这名官员,众人纷纷愣了愣,他们印象里并无这个人的记忆。

不过他们没有记忆很正常,因为这个人并不在京城走动,或者说这是他十几年来第一次回到京城。

“户部右侍郎,韩州伯孙铖,见过陛下、殿下……”

当孙铖开始自我介绍,众人这才反应过来,一直在山东主持关外和山东新政的韩州伯孙铖居然就是眼前人。

孙铖的入京代表着什么,群臣不用耗费脑筋就能想到,无非就是代表官学的全面推广。

这么一想倒也正常,一口气对天南地北四个布政司进行新政推广,如果没有一个能臣坐镇,那的确很容易出岔子。

在刚才皇帝宣布这件事的时候,不少大臣就想到了这一点,不过他们没想到孙铖。

尽管孙铖也是靖难的渤海派功臣,并且受封伯爵,可他的存在感确实低的吓人。

如今他突然进入京城,群臣们不免心中升起一股焦虑感。

“孙铖,你初到京城,不明白大朝会礼制,今日突然出口,念在你不懂礼制,便不追究你了。”

“臣惭愧……”

朱高煦忽然开口,看样子是在训斥孙铖,但实际上是在为他解围,因为李至刚作为礼部尚书,已经准备用大朝会礼制来压倒孙铖了,但现在却被朱高煦打断,差点一口气没能上来。

“退下吧。”

朱棣开口示意,孙铖也识趣退回位置上。

在他退下的同时,五军都督府的张玉也主动站了出来作揖道:

“陛下,去岁天下有三百七十二个卫,两千八百二十个所,另有二百一十六个守御千户所。”

“天下军户数量为一百八十六万五千四百二十七,军屯田为八十二万六千顷,军屯籽粮二千三百七十二万五千余石。”

大明的军户数量增多了不少,但这主要得利于旧港、吕宋、贵州、安南等地卫所不断设立的缘故,军屯田的增加也是这缘故。

张玉已经六十六岁,按照张辅都能活到七十五的情况来看,他活到七十应该不成问题,毕竟就现在来看,他并没有什么伤病在身。

瞧着张玉,朱高煦不免想到自己提前两年结束靖难而带来的蝴蝶效应。

先是老朱攒下的本钱没来得及被朱允炆败光,故而被永乐朝用到了现在都还没用完。

其次便是各地军团除了辽东和北平、山西遭到重创外,其余基本没怎么参加战事就结束了战争,大明军力充沛。

这些各种蝴蝶效应,让永乐年间的局面比历史上好了太多太多,朱棣北征也是能拉出几名善于规划的将领给他,让他不用像历史上那样当一个北征路上的老妈子,什么事情都得他指挥,明军才能干好。

这样的局面,让朱高煦不由骄傲自满,而接下来的夏原吉、黄福等人上疏更是增添了这种骄傲。

运河疏通,黄河束水闸修建大半,泥沙比较五年前骤减大半。

吴淞、黄浦两条江河泛滥次数减少,等待三年后修通就能让苏松等地百姓免于水患,粮产更加稳定。

这一件件事的汇报,让朱高煦和朱棣两人因为徐皇后病情不见好转的心情都好了许多。

直到朝会结束,父子二人接受唱礼退场在华盖殿更换衣服时,朱棣还不免自夸自赞道:

“古今往来,还有哪对父子能和俺们俩相比?”

“确实少有。”朱高煦骄傲回应。

确实,古往今来的父子皇帝,有谁能向北开拓到奴儿干城,向南开拓到旧港,向西到俄力军民府,向东在日本建立市舶司的?

更别提在位七年时间,耕地增加一亿七千万亩,人口增加一千二百多万人了。

今年的朱棣四十九岁,朱高煦二十九岁,能在这个年纪做出和他们差不多功绩的父子,那是真的很少。

“去了东宫之后,别忘记晚上去乾清宫吃家宴。”

“儿臣记得。”

朱棣在左右太监的伺候下换上常服,对朱高煦交代一句后便先走出了华盖殿。

同样换好了常服的朱高煦走出了华盖殿,并在门口见到了等待的亦失哈和孙铖。

“殿……”

孙铖话还没说完,朱高煦上去便一个熊抱。

对于身高不过五尺二寸的孙铖来说,他在朱高煦面前犹如小孩面对成人一般无力。

他被朱高煦抱了起来,双脚还在半空中扑腾了几下。

等朱高煦把他放回地面,朱高煦才道:“今日与我同乘金辂。”

他牵着孙铖的手走上了金辂,亦失哈也笑着跟了上去。

三人坐在金辂之中后,朱高煦这才询问起孙铖:“新朝八年你才入京,是我耽误你了。”

“殿下哪里的话,臣能为殿下在北边做事,是臣的荣幸才是。”

“换做旁人,还不一定会有这样的机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