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郑和回国(2/4)

“这群土邦以前从来不和中原交往,现在听朝廷说要有恩于民,并且还要收拾八百大甸,因此都愿归属,请求朝廷派官统理。”

金辂上,听着亦失哈的解释,朱高煦心里觉得古怪。

倒不是觉得这群国家古怪,而是觉得这事情古怪。

如果他没记错,这事情明明是朱棣手拿把掐处理的,现在却成了自己的事情。

“等着吧,过些日子我也给自己放几天假。”

朱高煦在心底小声嘀咕,随后才开口说道:“这样吧,在当地设宣抚使司二处,长官司五处。”

“大古剌、底马撒二处地域广大,各置宣抚司。”

“小古剌、茶山、底板、孟伦、八家塔各置长官司。”

“大古剌的土官以泼的那浪担任大古剌宣抚使,底马撒的土官腊罔帕为底马撒宣抚使,张早等人为小古剌等地土官也各自担任长官使。”

“告诉他们,每年需要给朝廷缴玉石、白银、黄金等物为土赋,朝廷则是会派遣流官,携带吏员、工匠去为他们改善当地环境,让他们的孩子获得知识。”

“一旦他们遭受了什么天灾人祸,朝廷也会出兵出粮帮助他们,不过首要还是修建一条驿道通往他们的城邦。”

朱高煦说到这里,不忘询问道:“王瑄带兵去平八百大甸如何了?”

“他刚刚从蛮莫返回陇川,如今还在召集三宣六慰的各地兵马,估计四月初才能南下平叛。”

亦失哈解释着,朱高煦也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

他的八字胡微微上翘,向两侧生长,平添几分威武。

“西南的事情急不了,得一点点来,慢慢吃透。”

“曹国公、黔国公他们平定土司进展如何?”

朱高煦询问起了前些日子西南瑶苗叛乱,李景隆与沐春平叛的事情。

对此亦失哈笑道:“半个月前已经结束,破苗瑶寨堡二十六座,迁徙苗瑶土民四万七千余人进入四川、湖广等地。”

“这些年外迁土民应该有五六十万了吧?”朱高煦听到仅是几个月,一战就迁徙那么多土民外出,不免有些感叹。

“接近七十万口了。”亦失哈说着西南的情况,这让朱高煦有些唏嘘。

前世他去西南旅游,对云贵等地少数民族接触较多,如果没有土司,单纯治理的话,其实他们与汉人也没什么区别。

说起来,只要吏治清明,他们在朝廷管理下,反倒比在土司手下生活好些。

想要汉化西南,必须要将西南那盘踞数百乃至千年的大小土司纷纷拔除才行。

“太学学子入学情况如何了?”

朱高煦询问起了太学,而他已经三个月没去太学了。

太学的教材他已经在去年编写完毕,并且大概与学子们讲述了内容。

第一批的太学学子已经自学完毕,并开始手把手的交代第二批学子。

他们学的很粗糙,可朱高煦也没办法,他没有太多时间放在太学。

他现在想的是先把大概的知识交给他们,然后自己安心治理朝政。

等有一天自己真的想退下去了,到时候自己再去太学教习也可以。

“今年入学八百七十六人,为历届最多,都是甲等成绩入学的。”

亦失哈感叹着这批学子的不容易,毕竟是从十万学子中杀出的八百多人,他们的学习能力毋庸置疑。

“太学送来的高压锅我看了,杜仲胶不耐热,不过用来制作火炮的轮胎倒是不错。”

朱高煦提到了一个名词杜仲胶,而这个杜仲胶是大明的特产,可以通过杜仲树来获取。

除木质外,杜仲树的叶、根、皮、种子都含有杜仲胶。

因此,朱高煦当初与太学的学子们提了一嘴,希望他们来试试看,是否能用天然杜仲胶来加强高压锅的密封性。

不过经过试验,杜仲胶虽然具有橡塑的二重性,并且拥有绝缘性,耐水、耐腐蚀等优点,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

弹性差,耐热性差,别说承受高压锅的温度,就算是滚烫的开水都能把它烫到卷曲变形。

因为它的特性,朱高煦只能寄希望于郑和从美洲带回橡胶树,至于杜仲胶虽然缺点也很多,但也可以用在制造硬性橡胶制品,或者用来制作为车轮实心轮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