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离经叛道(2/3)

“西边的瓦剌俺也有办法对付,只不过耗费的时间会久一点,顶多五六年。”

“等鞑靼和瓦剌都被收拾的差不多了,安南也稳定了,到时候俺也差不多五十二三了,你也差不多可以着手登基即位了。”

一个棒子一个大枣被朱棣玩得不错,开头骂了两兄弟半天,然后突然支走朱高炽,留下朱高煦给他大枣吃。

按朱棣的说法,十年后朱高煦就可以登基即位了。

一个饼直接画到十年后,技巧之熟练,朱高煦都叹为观止。

“你是怎么做到睁眼说瞎话还不脸红的?”

朱高煦看着朱棣,实在忍不住的吐槽了起来,朱棣也被他这直白的话说的一愣,然而厚黑的他却没有承认,而是继续道:

“俺知道你不会信,但你毕竟是俺儿子,又这么像俺,俺这位置总有一天会是你的。”

“移民漠东三卫的事情,儿臣已经和郁新说好了。”朱高煦在朱棣话音落下便开口道:

“五年内陆续移民二十万,也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漠东的同时,还能让漠东不对朝廷造成的压力太大。”

“二十万也可以,就是五年太久了。”朱棣一听朱高煦什么都商量好了,立马就不乐意了。

“三年吧,三年迁移二十万人,开支稍微大一点也是可以的。”

他走到一旁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然后回头看向朱高煦,抱怨道;“你把兀良哈削弱太多,俺这次北征兀良哈没有太大意思。”

朱棣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由于兀良哈太弱,所以他压根提不起兴趣来。

如果不是担心粮草不济,他都准备去收拾阿鲁台了。

“儿子这边有好消息与坏消息和您说。”

朱高煦瞧着朱棣这模样,当即拍了拍自己旁边的案几。

直到这时,朱棣才看到了桌上的几本厚厚文册。

瞧见首本文册上的《黄册》后,朱棣眼前一亮,立马坐回了椅子上,将这些文册逐一翻开。

“三千五百万石的定额不变,今年的户数达到了一千一百九十六万余户,七千余二十四万余口。”

“军屯籽粮相较去年有所下降,但下降的规模也不大,依旧有二千余六十四万石之多。”

“下西洋舰队那边,郑和他们招募补充了水兵,已经在半个月前出发,估计过几日就会抵达占城。”

“对日市舶司今年收入折色为一百八十六万贯,西南官矿折色为二百五十五万贯。”

“今岁天下茶盐矿课,以及各类绸缎丝绢等杂项折色为四百万贯。”

“扣去留存和维护,能运抵南京的有三千九百万石,六百万贯。”

“不过……”

朱高煦一边报账,又一边扣账,朱棣听到了最后,只听到了朱高煦说出:“结余四十万石,十七万六千余贯。”

“俺再看看!”听到朱高煦这么说,朱棣不信的翻了翻文册,最后结果还真是他说的那样。

今年的大明朝,基本没有什么进项。

“你这国是怎么监的?”朱棣不敢置信的看着朱高煦,毕竟在他看来朱高煦可是理财能手。

不过面对他的话,朱高煦只能双手一摊:“今年需要移民的地方太多,花销太大。”

“安南的治安战,西南的改土归流,还有您老人家的漠北征战,以及陕西、北平等地的鞑官、色目官员叛乱。”

“这一年下来,光五军都督府所上奏的战事便有大小三百余场,几乎全年都有地方在打仗。”

“这东西您也怪不到我身上,朝廷吃下了那么多地方,打仗打的多是正常的,不信您看看《鱼鳞图册》。”

朱高煦拿出了《鱼鳞图册》,朱棣也接过翻看了起来。

没有出现意外,今年大明的人口和耕地如朱高煦和郁新估计的一样突破了七千万和五亿的数目。

西南的改土归流让云南、四川、广西三省耕地增加不少,人丁更不用说。

除此之外,安南的情况也让朱棣看的直捋胡子。

“这才三年,俺大明都有七千万人,五亿多亩耕地了?”

朱棣感叹着,同时心中升起自豪感。

就拿这一份功绩来说,日后他即便下去,也能在他爹手里讨个好。

“我和郁新估计的是,国朝大概还有一千万的隐户,甚至更多。”

“至于耕地数目,地方上的变化应该不大,主要是耕地的质量不好判断。”

朱高煦对于耕地数量是没有太多质疑的,毕竟八千万人撑死也就人力耕种四亿亩耕地,算上其它畜力的话,五亿亩倒也能勉强。

他唯一在意的,就是这五亿亩土地中有多少是上等,有多少是中等,又有多少是下等。

“土地的问题确实是。”

提起土地,朱棣也表情渐渐凝重起来,并对自己这次北巡的经历和调查结果说出:

“你那新政办的不错,俺倒是觉得可以在日后推广开来。”

“俺对河南、北平、山东的百姓做了个对比,朝廷给三省百姓定下的定额田赋都不高,算上杂项也基本不超过十五斤。”

“只是到了下面那群贪官污吏征收的时候,十五斤税粮可以想办法盘剥出三十、四十斤。”

“你的新政若是能推广开,那大明朝这五亿亩耕地,起码能交上来六七千万石田赋。”

说到这里,朱棣拍了拍朱高煦的肩膀:“老二,你真像俺。”

“您这是夸我还是夸您自己?”朱高煦一脸疑惑,但还是对朱棣的话做出回答:

“我也想把新政推广,不过现在底层的村官不足,所以即便执行新政,也改变不了现在的情况。”

“今年毕业的学子数量,仅能维持山东官学的第二批教习,保障第二批入学学子的读书问题。”

“那辽东的学子呢?”朱棣询问到了关键,那就是相较于渤海外,数量更多的辽东学子。

“据俺知道的,辽东的第一批学子有十余万对吧?”

朱棣询问朱高煦,朱高煦闻言颔首:“十万余六千余人,不过其中十六岁以上的只有六万余人。”

“他们会在明年年末毕业,但同时永乐五年二月山东入学学子数将达到二十四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