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父不识子(2/4)

朱棣爽朗笑着,可站在他身后的朱高煦却十分汗颜。

王通,那不就是在柳升战死交趾,而后畏怯弃地的那个将领么,尽管他命长活到了景泰年间,期间还参与了北京保卫战,立下了战功,但这样的人放在大明开国将领之中,能力或许还不如徐达手下的一个淮西指挥使。

这样的人都能被单独提出来夸赞,这让朱高煦不敢想象这群武官子弟到底废材到了何种程度。

在心底叹了一口气,朱高煦只能庆幸自己手下大多都是青壮派。

“好了,既然有出色的苗子,那伱们就好好培养,不过最后还是得靠实力说话。”

朱棣吩咐了一句,随后便转身下了校台。

朱高煦跟上,父子二人开始在孟善、陈亨、张玉等人的陪同下在国防大学游走。

国防大学的建筑都是后世的现代建筑,以熟铁、混凝土浇筑而成,三所学院各有教学楼十栋,每栋占地二亩,高四层,有教室四十八间。

乘上大辂,而来仰望那一栋栋教学楼,朱棣不免抓了抓胡子:“这水泥是好东西,只可惜产量不高,不然可以让全天下的城池都用上。”

见朱棣这么说,朱高煦也汇报道:“孙铖在辽东置办水泥场七十二处,儿臣也让亦失哈在各省置办水泥场各一处,南北直隶各十处。”

“如今这一百零三处水泥场早已开始运营,年产八万六千余吨。”

“吨?”朱棣对这新出的词有些好奇,朱高煦也解释道:“一吨为一千斤。”

“嗯,这么多水泥,你准备用往何处?”朱棣询问朱高煦,朱高煦也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官道的修建,以及城池的城建和下水道,还有水渠、河道、堤坝都需要它。”

“儿臣算过了,官道修三丈宽,厚三寸的话,每年留出一半的水泥,可以修建三百里左右的官道。”

“三百里官道虽然看上去不多,但日后各地水泥工场还会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只需要百年的时间,就能修建起串联各府县的混凝土官道。”

朱高煦诉说着自己的畅想,可朱棣却皱眉:“朝廷需要官道,这混凝土官道走起来也舒服,不过朝廷只需要几条主要的混凝土官道就足够。”

“自吉林到金州,自沈阳抵达全宁,自全宁抵达北京,北京至扬州……”

朱棣似乎是觊觎水泥很久了,表面上不询问,可私底下已经在脑中构筑了一条庞大的交通网。

他的想法就是能让军队以最快速度开拔进入各省,对于混凝土道路的用处,与秦驰道的观念差不多。

“主要干道先修建是必须的,但日后朝廷若是富裕了,再做到串联各府、各县才能更好统治地方。”

“更何况,官道也能给商贾和百姓使用,可以促进各地商品往来,这是好事。”

朱高煦信誓旦旦的说着,尽管他用来修路的混凝土强度连后世的C15都差着级别,可问题这个时代的大明朝也没有负重几十吨的车辆在道路上行驶。

就大明最为常见的十六轮马车来说,这样六匹马才能拉动的长排马货车也不过五六千斤罢了,折算后世的吨位,连四吨都没有。

以后世标准来看,这批混凝土官道连豆腐渣工程都不算,可放在大明,它就是勾连地方,能保障地方百年交通通畅的存在。

“修建道路和你所说的城池道路、下水道,你准备动用徭役还是发放工钱?”

“还有,这混凝土产出如此之高,你动用了多少工匠,每年花费多少?”

朱棣记得朱高煦说过,徭役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故而询问他。

“发放工钱,朝廷从海外获取了那么多铜钱,始终得花出去,让钱流转起来才行。”

“至于水泥场的用工数量是二万六千余人,每人每日工价十文,现结现走。”

“修建官道与城中道路、下水道的工价,也以每日十文来作价。”

说到这里,朱高煦开始与朱棣详细说起了经济类的问题。

徭役可以节省钱粮不假,但也耽误农时和百姓开荒时间。

眼下朝廷每年从海外与西南赚取数百万贯金银铜钱,单铜钱就不下二百万贯。

这二百万贯铜钱对于大明来说就是超发货币,绝对不能在单一地区将这二百万贯用光,这样会导致地方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这笔钱必须分散的投入地方,才能在保证物价稳定的同时,对大明的道路、城建、水利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

农民手里有钱了,自然就会去消费,也拉动了地方的经济,地方的官府只要税收没出现问题,也可以通过商税回收一部分。

相较于蠲免,朱高煦更倾向于以工致富。

这些东西,朱高煦一直和朱棣说了两个时辰,直到他们已经在百余名骑兵的护卫下离开了国防大学,他都还没和朱棣说清楚。

“这些话,你也与郁新他们说了?”

朱棣总觉得这些东西似曾相识,但听得迷迷糊糊。

朱高煦点了点头:“郁新、夏原吉他们都是朝廷需要倚重的重臣,自然要与他们说这些事情。”

“好……”朱棣颔首,那表情和动作让朱高煦还以为他已经理解了自己说的,然而朱棣却开口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