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坐井观天(2/2)

虽然眼下朱高煦不在,但以他对那小子的认知,那小子听了自己的话,肯定能说出一些新奇的点子。

可惜了……

朱元璋眺望北方,没有继续说下去。

或许他并不知道,他所想念的那小子,此刻正在忙着帮大明朝开疆拓土呢……

“殿下,前面就是奥里迷地面!”

六月初十的同一天,伴随着孟章的声音出现,在老朱忙着教育三个孙子的时候,朱高煦正在松花江上乘风破浪。

十余艘马船在三艘战船的带路下顺江而下,桅杆上是迎风招展的渤海旌旗。

一艘战船的船头,朱高煦一手扶着船舷,一手抓着腰间铁锏,沉稳的脸上能够看出嘴角的那一丝笑意。

在他身旁站着孟章与徐晟,前者不用多说,后者则是与崔均一样,是南京城各卫投效而来,并与朱高煦一路北上的兄弟。

徐晟毕竟一根筋,打仗勇猛,所以让他和沉稳的孟章配合是朱高煦早就想好的事情。

这次北征阿台外兰,朱高煦从五月初二出发,一路设置水驿,一路北上。

由于老朱又调了两个千户北上,所以这次出兵,朱高煦动用了比原计划要多的兵马。

这次北征,他带了二百甲骑,三百轻骑和两千步卒。

加上操持战船的六百船工,钟匠王元等一百各类工匠,合计三千二百人。

他带这么多人,自然不是都要用在攻打阿台外兰上,而是在不少人在半路放下,让他们修建水驿。

水驿也就是水道驿站,从吉林城到忽喇温这两千里水路上,六城之地尚且不需要修建水驿,但从撒叉河口开始,朱高煦就每隔五十里放下一小旗兵马,并带大军在合适的地方为小旗修建水驿。

从撒叉河口到忽喇温城,差不多是一千五百里水路,因此朱高煦准备放下三十个小旗,也就是三百人来修建水驿。

至于他自己,他只需要带着二千二百兵马,就足够击垮阿台外兰了,毕竟阿台外兰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盗寇的水平罢了。

在他这样想着的时候,他也根据孟章的话观察起了这个被称为奥里迷地面的地方。

这个奥里迷地面,如果朱高煦没有记错,那应该位于后世同江市附近。

这地方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继续顺江而下便会看到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处。

想到这里,朱高煦往四周看了看。

六百多年前的三江平原,环境远比开发北大荒时恶劣。

一眼看去,松花江两岸不是针阔混交的山林,就是沼泽化的平原,便是想停船找个可以落下的地方都难以寻到。

朱高煦回头看了一眼一个长相与汉人有些差异的渤海军士兵,开口用海西女真语对他交流道:“这地方,有人耕种粮食吗?”

“回殿下,这块地方到处都是沼泽,猛兽蛇虫出没,没有人会愿意生活在这种地方,哪怕是兀狄哈的野人们,也会找靠近山的地方居住耕种。”

冲积平原在工业时代是好地方,但在古代却不是。

能够被冲击出平原的地方,本身就是地势比较低的地方。

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合理的水利设施,那很容易被泛滥的江水淹没耕田,所以但凡可以耕种的地方,基本都是在靠山,地势比较高的地方。

只是朱高煦一眼望去,很少能看到鼓起来的小山包,这也说明这块地方的居民确实很少。

朱高煦知道这地方拥有最肥沃的黑土地,但就眼下的情况来说,把人拉到这地方开荒,简直和杀人没区别。

想要开发这里,他就也得像野人们一样,从地势高的地方往下修建水利设施,继而开垦荒地。

朱高煦询问过手下的女真士兵,那忽喇温城的位置,差不多就是后世的哈巴罗夫斯克,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交汇处。

那忽喇温城,就修建在乌苏里江右岸的图勒密山下,和后世的哈巴罗夫斯克位置差不多。

算算距离,自己还得走四百里水路才行。

这么想着,朱高煦转身走向了战船的船室,准备好好休息休息。

四百里水路虽然不长,但由于渤海军要停船修建水驿的材料,因此起码还需要五六天才能抵达忽喇温城。

之所以这么慢吞吞的赶路,是因为朱高煦也不想和阿台外兰交手,他更倾向于驱赶走阿台外兰,直接霸占忽喇温城和城外的田地。

慢吞吞的走,就是为了给阿台外兰一个逃跑的时间。

在他这么想的时候,渤海军也很快抵达了下一个水驿修建的地点。

在两千多人的帮忙下,不过一个下午的时间,一个水驿的地基就被挖掘打好。

几千斤混凝土浇灌其中,按照平常的速度,差不多五六天就能干透。

有了地基,剩下的地表工作就交给被留下的那一小旗兵马解决了。

翌日,朱高煦继续带着渤海军顺江而下,随后又在五十里的位置停船,放下兵马修建水驿。

如此又边走边修了三日水驿,警惕性极差的忽喇温城才得知了渤海军北上的消息。

在林中狩猎的忽喇温女真人连忙往忽喇温城跑去,而此时渤海军距离忽喇温城已经不足二百里。

翌日,那乘坐小舟顺江而下的女真人跑回了忽喇温城。

忽喇温城坐落在图勒密山下,与其说是城,倒不如说是一个木寨。

城中的女真人并不算多,不过七千余口人,男丁也只有两千人。

虽说只有这点人,但在这北山之地已经算是人口大部了,因此阿台外兰根本没有想过会有人来主动打自己。

消息送达时,他整个人都是懵的。

他站在坐在一个百来平的木屋里,旁边坐着当初从大黑山之战中逃走秃查哈,以及诸多小头人。

“不过就是汉人,我们守着城不出去,他们粮食吃光了自然就会走。”

“可我们在城外的田等到九月就能收获了,如果熬下去,他们可以收割我们的粮食来打我们。”

“主动出击,我们这里有男女五千多人,不怕打不过。”

得知渤海军来犯的消息,木屋内许多小头人开始叽叽喳喳的吵了起来。

阿台外兰没和渤海军交过手,但也知道渤海军能杀了自己父亲,并且全歼俘虏卜颜城那么多人,肯定不是自己可以抗衡的,因此他将目光放到了自己的弟弟秃查哈身上。

“秃查哈,你和汉人交过手,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办?”

阿台外兰一开口,所有人的目光就都聚集到了秃查哈身上。

面对这些目光,秃查哈心里十分惊慌,他和城内的许多人不同,他知道渤海军的实力如何,因此他很清楚他们打不过渤海军。

“我的想法是,如果可以,我们或许能投降。”

“投降?!”

秃查哈才开口,一名头人就骂道:“南边的那个汉人杀了你们的父亲和弟兄,你们居然要投降?”

这头人是秃查哈的一个族叔,因此他敢骂秃查哈和阿台外兰。

其实秃查哈知道自己这话说出口会被骂,但他还是说出了口,因为他知道再不说就没机会了。

“南边的汉人,人人披甲,而且是明甲,我们不是对手。”

秃查哈先说出一个事实,又对跪在木屋里的那女真人询问:“你见到他们时,他们有多少人?”

那女真人似乎等了很久,所以秃查哈一询问,他就立马交代道:

“很多!他们坐着十几艘很大的船,比这屋子还要大好多。”

“船上的人,我数不过来,但他们没有明甲。”

“听到没,他们没明甲!”那头人好似抓到了什么痛脚,连忙对秃查哈言语输出。

这次不等秃查哈开口,阿台外兰就皱眉道;“汉人行军路上不穿甲,因为他们的甲很沉,是我们的三倍重。”

“额……”听到阿台外兰的话,那头人闭上了嘴,阿台外兰也看向秃查哈说道:

“那朱高煦杀了阿玛和我们的兄弟,我是不可能向他们投降的。”

“我去年和北边的努儿干的苏穆察说过,如果汉人北上,我们可以去哈蛮儿山避难。”

“我之前已经让人运了一批粮食过去,这次我们先派人去劝朱高煦退兵,然后把粮食装到船上往北走去哈蛮儿山。”

“等到他们粮食吃完了,我们再回来。”

“不行!”听到阿台外兰的话,秃查哈连忙否决:“那个朱高煦既然来了,就肯定不会走,当初的卜颜城也是一样。”

“这里和卜颜不一样。”阿台外兰很不喜欢秃查哈这胆小的样子,因此摆手道:

“放个奴隶出来,让他去告诉朱高煦,我愿意赔他一百匹马和二百只羊,希望他能退兵。”

阿台外兰展示着他以为的慷慨和血本,可秃查哈很清楚,这点东西根本满足不了朱高煦的胃口。

他们这次走了,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