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天子收网(2/3)

果然……

听到朱元璋的话,武官与随身太监皆是心头震动,先后作揖应下。

“去把事情办了吧。”

朱元璋步伐缓慢的向着前方走去,身影渐渐模糊。

应了他的旨意,随身太监起草圣旨,将圣旨交给武官,而武官差人将圣旨送往了武英殿。

当这份圣旨出现在武英殿的时候,朱允炆简单阅览了一遍,心中虽然已经波涛海浪,但面上依旧平静。

殿内的朱济熺与朱高炽并未察觉他的异常,朱允炆也小心将圣旨收了起来。

他没有立即下发圣旨,而是准备针对这件事与黄子澄商议。

过了片刻,他抬头对朱高炽与朱济熺笑道:“高炽,今夜还要准备除夕家宴,你们先回府上休息,准备晚上参加家宴吧。”

正在处理奏疏的朱高炽与朱济熺闻言抬头,表情先是惊讶,随后疑惑,最后二人相互对视,这才起身对朱允炆作揖:“臣告退……”

二人没有久留,似乎已经在这些个时日里,与朱允炆协从理政时,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领。

尽管朱允炆伪装的很好,但他们还是看到了不对劲的地方。

心知大事的他们没有选择留下牵扯,而是果断的起身离开。

朱济熺是担心朱允炆找他晋府的麻烦,朱高炽则是不想惹上麻烦。

总之,二人在唱礼过后便先后离去了。

待他们走后,朱允炆才缓缓收起笑脸,转头对一旁的随身太监道:“去传文华殿,将正三品以上的都召来。”

“奴婢领命……”随身太监应下,转身前去文华殿通传去了。

只过了半个时辰,文华殿内当差的六部尚书、左右侍郎等二十余名正三品以上文官纷纷到场。

除了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的官员也在后续到场,不多时武英殿内便到场四十余位文官,其中包括了已经站队东宫的黄子澄、齐泰、暴昭等人。

当着众人的面,朱允炆公布了朱元璋的圣旨,而这也是朱元璋想让他做的。

“陛下有旨意,命户部籍浙江等九布政司﹐直隶﹑应天十八府州富民田七顷以上者,即日起徙其家以实京师。”

朱允炆取出圣旨,一边念着上面的内容,一边用余光打量殿上众人。

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四十余位大员各有表情,皆不相同。

有的人沉思,有的人沉默,还有的人则是左右打量,似乎在看戏。

“既是陛下的旨意,那照办便是!”

率先开口的人,正是站在风口浪尖上的户部尚书郁新。

刚刚过完五十一岁生日的他,依旧与曾经的他一样,油盐不进。

“对天下富户造册,这恐怕有些困难吧……”

人群之中,一名正三品左侍郎开口,众人闻声看去,在见到他后,纷纷露出释然的表情。

这名左侍郎,出自吴中三氏,若是迁移天下富户,那吴中三氏恐怕要被连根拔起。

“对天下富户造册确实困难,不过各地衙门都有《鱼鳞图册》,只记录下七顷以上者,并不麻烦。”

一名三十出头的兵部官员站了出来,而他的身份让许多人皱眉。

古朴,太学生出身,是皇帝青睐的那几名白衣官员之一,因此也是支持皇帝政策的官员之一。

迁移天下富户,对于富户子弟和官员们来说是祸难事,但对于他们这些白衣出身的平民官员却是大好事,古朴没有理由不支持。

“说的不错……”

“确实如此……”

古朴一开口,许多同样白衣出身的官员纷纷附和,但他们不是为了天下百姓,而是为了自己。

他们这群白衣官员虽然在朝中任职,但在地方上毫无势力,很难庇护自己的家人。

这其中原因,说到底是因为在他们还未起家时,家乡的条条框框就已经被立下了。

立下这些条条框框的人,便是地方上的豪强富户。

白身官员若是想要在地方上取得成就和名望,那就必须和地方上原本的豪强富户碰上,继而引发矛盾。

白身官员虽然得皇帝青睐而有权,但豪强富户的背后也有权,因此在权力上,双方很难直接扳倒对方。

加上豪强富户掌握着地方上的吏治和土地,因此白身官员想要把这些豪强富户拉下马,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可眼下,经过皇帝的一道圣旨,这平衡的局势发生了倾斜。

天下富户入京师,这是白身官员的机会,也是国子监那两万余天子门生的机会。

抓住这个机会,他们就能在地方上站稳脚跟,以自己的家乡为点,逐步培养自己的势力网。

因此,不管富户出身的官员如何说,白身官员都死死咬定了‘听从上意’的这个借口。

这个借口很容易击破,但却没有人敢开口。

一时间,黄子澄、暴昭、齐泰等人纷纷沉默,郁新则是沉声道:

“国子监有贡生一万七千四百余名,可派出他们前往地方,与五府的地方兵马登籍造册,记籍实田。”

明明众人还在讨论,可郁新却已经拟出了流程,这样将众人视作无物的做法让不少人忌恨。

可惜的是,他们手中没有郁新的把柄,更没有对付他的借口和胆量。

郁新虽然是江东人,可他是以布衣人的身份被朱元璋征募的。

被征募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他的才干远超一般人。

从洪武二十一年踏上仕途开始,他着手制定了《折纳绢匹则例》、《灾伤去处散粮则例》、《招商开中纳米则例》、《宗室岁俸》等等国策,不仅保障了大明的边塞粮储,还保障了内地灾民的赈灾事宜。

论民间声望,这殿内的所有人绑在一起,也不如他一个人的名声好。

具有这样才干的人,本就难以对付,更何况他还毫无把柄。

作为户部尚书,他家中人口并不兴旺,踏上仕途至今九年,他未曾提拔过与自己沾亲的任何一人。

家中沾亲带故的不过几十口,全家都靠着他的俸禄和朱元璋赏赐他的田地过活,没有其它行当营生。

这样的人,放在哪朝哪代都是香饽饽,而在朱元璋的心中,郁新则是占据了一个难以动摇的位置。

便是朱允炆这位太孙,想在钱粮之上动手脚,也得看看郁新的脸色。

攻击郁新,不是在攻击他一个人,而是在攻击儒家忠孝道义之中的忠。

谁去攻击他,反而是在变相贬低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