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野人来投(2/2)

吉林城若是能亩产二百,产出成品米一石,那朱高煦就轻松多了。

如此想着,朱高煦露出一抹苦笑,与亦失哈往城内走去。

只是半个时辰,他们回到了渤海王府,而此时的渤海王府已经开始有人丈量,计划着如何拆除了。

瞧着他们忙碌,朱高煦倍感唏嘘。

说个好歹,这也是他住了一年半的院子,真拆了他还有几分舍不得。

倒是他还没感慨多久,脚步声便从照壁后传来,不多时张纯便一路快走而来。

经历哈达岭一战后,张纯脸颊多出了一道伤口。

这道伤口很浅,因此愈合后并不影响感官,反而让张纯多了几分男人味。

“行事匆匆,怎么了?”

朱高煦喝了一杯茶,好笑的询问张纯,张纯也缓了口气后作揖道:

“殿下,东边的嫌真部弗达哈派人送信来,说是东边的好几个野人部落遭遇了山洪,粮食全都绝收了。”

“弗达哈见状,便说服他们前来吉林城加入,那些人也有这意思,不过就是那几个部落的头人担心自己来了吉林城后和普通女真人一样,所以弗达哈派人来询问,想知道我们能给那些头人什么身份。”

“这倒是意外之喜!”听完张纯的话,朱高煦忍不住笑了出来,起身来回渡步片刻后才给出答案:

“告诉弗达哈,这次他若把事情办成,我便送他二百石粮食。”

“另外那些头人的待遇,也按照之前的头人待遇一样,给予他们坊长的身份,每月禄米一石,并以田地收购他们手中的牲畜。”

“是!”张纯作揖应下,随后转身离去。

瞧着他的背影,朱高煦也十分高兴的哼起了曲子,朝着后院走了去。

那曲子声音轻快,致使他还没走进存心殿,便让里面的郭琰听了进去。

“殿下今日这么高兴?”郭琰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刺绣,脸上笑容可人。

她那模样,显然是知道了渤海王府准备新建的事情,毕竟她这段时间在意的,一直都是这件事。

“刚才听了些有意思的事情,你这刺绣弄完,我们也差不多可以入住新王府了。”

朱高煦走进殿内,坐在郭琰旁边,旁边站着的两名婢女为他端茶递水,朱高煦也都欣然接受。

他与郭琰聊了一些事情,不过大多都是旁敲侧击郭英曾经的往事。

这倒不是他才探查什么情报,而是他想知道郭英是怎么打仗的,又或者郭英的性格如何。

至于日后是否会与郭英交手,朱高煦压根没有想过。

郭英的女儿、孙女都嫁给了藩王,朱允炆并不信任郭英,也不可能让他放手一搏。

朱高煦了解郭英,是为了靖难之役后的治天下做准备。

郭英、傅忠、傅家子弟、冯城……

这群人都是自己可以拉拢来治天下的人,这是朱高炽和朱棣做不到的。

这般想着,朱高煦也渐渐沉浸到了与郭琰打情骂俏的日子里。

只是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伴随着时间步入九月,身处吉林城的朱高煦也能感受到了凉意。

不过不等他等待收割水稻,便得知了东海六部野人归顺吉林城的消息。

嫌真部的弗达哈带着六部野人女真跋山涉水,从毛怜、颜春等地区迁往吉林城。

九月初五,他们成功抵达吉林城,六部野人合计七千八百余人,对此朱高煦将六个坊留给了他们,授予六部头人坊长的吏职。

他们手中的牛羊马匹并不算多,但朱高煦依旧按照承诺,按照田价换成了熟田给他们。

在他们抵达后,吉林城的人口达到了五万九千余人。

作为回报,朱高煦也让弗达哈带着二百石粮食返回了嫌真部。

他前脚刚走,后脚朱高煦就迎来了好消息。

九月中旬,老朱答应了两千明军抵达吉林城,如此一来,吉林卫的六千人也终于满编。

一切的事情,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稻田也是一样。

“都小心点!稻谷要是弄到了地上,回头还得捡!”

“真多啊!今年冬天能吃饱饭了!”

“瞧你说的,这两年你哪年冬天没能吃饱饭了?”

“殿下没来之前,俺们确实吃不饱!”

“哈哈哈哈……”

吉林城外的田野上,成片的麦田与稻田正在被数以万计的百姓收割,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近四万亩耕地上的粮食得到了收获,在那乡间的土路上,朱高煦带人搭了一个台子,用来记录此次收获的粮食数量。

“户主王武,田三亩二分,收豆六十七斤,收蜀黍九十五斤,收水稻九十七斤,合计收粮二百五十九斤!”

木台上,吏目大声报着去年分稻田的百姓名字,同时报上收获的粮食数量。

被报到名字的王武是一个四十多岁的老农民,他手足无措的看着自己的二百多斤粮食,时不时看向站在一旁围观的那道高大身影。

在这吉林城,能被称为高大的,那自然只有朱高煦一人了。

望着朱高煦在打量自己的粮食,那王武好像有天大的冤屈一样,直接跪下来说道:

“殿下,俺不要这些粮食了,俺只要管粮食就行!”

“是啊!殿下,俺们也一样!”

“我们也是……”

王武的下跪,让许多百姓纷纷跟着下跪,不管是汉人还是女真人,此刻他们都愿意交出粮食来换取王府继续管口粮。

他们的要求并不难理解,毕竟在去年,他们每个月能领到六斗口粮,一年下来就是七石二斗,折合近一千一百二十余斤。

哪怕到了今年,口粮降低为成人每月五斗,小孩三斗,他们依旧能领到九百多斤口粮,每天能得到二斤半的实粮。

这实粮生米煮饭后,能得到四五斤的粮食,每天吃的肚皮圆滚滚。

这样的好日子,是他们从未体验过的。

如今虽然有了自己的田地,还产出了二百多斤粮食,但加工之后最多也就只有二百斤粮食,根本不够吃。

因此,王武他们宁愿不要这一年的粮食,也要继续享受之前的待遇。

对此,朱高煦表现得颇为无奈,尽管他早就知道了吃“大锅饭”的优缺点,但面对吉林城百姓的恳请,他还是觉得头疼。

倒是这个时候,亦失哈走上前来,对王武等乌泱泱上百人说道:

“你们啊,殿下可未曾说过不给你们发粮食,只不过发粮多少罢了。”

“真的吗亦掌印?”人群之中有些不放心的反问,朱高煦闻声也开口道:

“粮食的事情你们不用担心,这次的粮食,除了豆料以外,你们都可以领回去自己吃。”

“王府会记录你们的粮食,以及够吃多久,等到你们没有粮食的时候,依旧可以去各坊的吏目处领取口粮。”

朱高煦的话,就好像定海神针,原本躁动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不过即便如此,他们却依旧摇着头说道:“殿下,您还是把粮食都收走吧,反正您会养我们的对吗?”

“这说的什么话……”朱高煦听着这话有些奇怪,却还是在吐槽过后叹气道:“行了,都留下粮食吧。”

“谢殿下!”听到朱高煦的话,王武等人立马放下手中粮食,返回去了田野间,继续帮着所有人收割粮食。

瞧着他们远去,亦失哈这才笑道:“殿下,您这手段好。”

“也是无奈之举……”朱高煦轻摇头。

亦失哈口中的手段,就是让百姓领走自己田地的粮食而不加以阻拦。

这么一来,许多百姓心中自然惶恐,生怕领走了这粮食,就拿不到每个月五斗的口粮了。

到最后,他们只会把粮食留下,并且是求着把粮食留下。

这是朱高煦耍的手段,但他也是无奈之举,毕竟想要从百姓手中收粮食是很困难的,只有刺激他们,让他们惴惴不安,主动交粮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今年能收获多少粮食?”

深吸一口气,朱高煦回头看了一眼正在书写粮册的吏目。

那吏目被看过后也递过粮册,解释道:“不出意外,今年能收获最少四千余石豆料,以及除稻种、粟种外的两万四千余石粮食。”

“稻田的亩产如何,都计算过了没有?”朱高煦很满意今年的收获,低头看了看粮册上的水稻产量。

那吏目见状,也伸出手为朱高煦示意道:“殿下您看,这稻田基本都在九斗到一石二斗左右的产量徘徊。”

“好!”听着吏目所说的水稻亩产,尽管朱高煦知道这产量还需要打七折,可心里却依旧高兴。

他转头看向那一望无垠的粮食田,肩头的压力似乎在无形之中轻了许多。

这或许,是一个好的开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