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茁壮成长(2/5)

不多时,他便起草了一份圣旨,交给朱元璋确定无误后,由朱元璋盖印下发。

待圣旨被带走,这个小插曲便结束了,殿内的爷孙四人继续开始处理朝政。

对于他们来说,吉林城的事情,只能算是一件小事,当下大明朝的大事,是今年的秋税是否要‘以钞抵税’,以及西南平叛进行的如何了。

没错,时间进入洪武二十九年后,云南与四川行都司及等处相继又有土司叛乱。

贵州都指挥使司的中平等寨群蛮聚众四千叛乱,洞水等寨蛮贼作乱,并杀其土官王应名。

四川威龙州土官知州普习叛乱,松潘的纳卜、薛卜、任昌等寨番寇作乱,并杀害当地官军百余人。

云南金齿芒宽蛮作乱,袭击大明在金齿的矿场。

这些叛乱,只是诸多叛乱中的一部分事情,大部分的叛乱正在被西南的蜀王朱椿,魏国公徐辉祖、都督顾成、何福、瞿能等人平定。

虽然听起来似乎是西南大乱的局面,但实际上这些叛乱的规模远不如之前的三土司叛乱来得严重。

不过这样的局面,也诉说了西南土司对大明的不满。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金银矿的开采权分一些给地方土司,但如果朱元璋真的这么做,那勋贵和文臣们肯定也会下场分食一杯羹。

这么一来,简单的局面就被弄得复杂了。

所以面对西南的屡屡叛乱,朱元璋选择的办法就是武力平定,哪怕会付出不少死伤,他也绝不会向土司妥协。

南方的局势十分复杂,可是这对于远在吉林城的朱高煦来说,却根本吸引不了他的注意。

眼下的他,正因为大批粮食陆续运抵而松了一口气。

“两个半月,先后运抵十四万四千三百余石粮食,钱五万贯,三万二千余石豆料。”

“此外,三万卫还有二十万石粮食尚未运抵。”

“其中辽东都司尚积欠六万石,杨善人这边还有十四万石。”

七月初九,伴随着三千军民押运的最后一笔粮食抵达,辗转多日的粮食终于送抵吉林城,尽管还有二十万石还未运抵,但当下的粮食足够吉林城熬到冬季。

承运殿内,伴随着亦失哈说完这些话,站在他一旁的杨彬也作揖道:

“不经殿下意见,草民就擅自将盐引换成了粮食与豆料,请殿下降罪。”

在二人面对的方向,朱高煦坐在主位,手里拿着那本粮册,脸上露着笑容,显然心情不错。

对于杨彬的话,朱高煦也抬起头看向。

杨彬比起去年时瘦了许多,自他得知吉林城被包围,他便将手中渤海王府盐引所换得的钱粮,尽数用在了购买粮食、豆料上,从山东不断购粮运到三万卫,等待吉林城解围。

正因如此,未运抵的粮食才会增多了两万余石。

于情于理,朱高煦都不该苛责他,反而应该感谢他。

“这些事情你做的很好,劳你操劳了。”

比起两个月前,朱高煦更显成熟,他抬手示意杨彬和亦失哈坐下,紧随其后对二人询问道:

“兀良哈入寇让海西诸部女真实力受损,近来请求互市粮食的部落不少,需求也很大。”

“入夏以来,海西哈喇温地面先后有十二部落加入我吉林城,致使吉林城人口增多,不知眼下我城中粮食配给如何,是否还需要购粮?”

“此外,海东的东海诸部得知我们的人也变多,近二月来,贩卖毛皮者甚重,互市体量巨大。”

“府库之中的毛皮,想来杨彬你也见到了,你是否有实力吃下?”

朱高煦讲述着近两个月来关外的变化,其中变化无非就是因为兀良哈入寇,致使许多部落的粮田被毁,继而导致无法赶在入冬前收获成熟的粮食。

这么一来,亩产下降,原本能能养活一人的田,需要两亩才能养活一人,各部粮食都出现了缺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