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前路漫漫(2/3)

尽管元末战争中元朝下令重新修建城墙来防备红巾军,但由于时间紧迫,因此当时修建的城墙都是夯土结构。

到了朱元璋建立大明,他所制定的基建计划中就包括了修建天下城墙,并且将曾经的夯土城墙拆除,大规模修建了砖石结构的城墙。

不过以当下大明的生产力来说,想将天下一千多个县的城墙都修建成砖石结构的未免耗费太大,因此内地修建城墙这种事情都是慢慢来的。

如扬州的城墙,朱高煦只是略微看了几眼,虽然隔着很远,但也不难看出整个城池的城墙只打了地基,而且干活的工人也不多。

以他们的速度,恐怕需要十几年才能将扬州城墙修建起来。

对于朱高煦来说,没有城墙的两淮地区就是脱了衣服的女人,十分适合骑兵长驱直入。

“走吧。”

只是看了几眼,朱高煦就招呼着众人启程。

很快,他们换乘了三艘十来丈的长货船,以缓慢的速度往北方驶去。

明初的京杭大运河还没有中晚期那么宽阔,狭窄的河道限制了船只的速度,朱高煦问了一下官船的水驿驿卒,他们都说差不多要到黄昏才能抵达宝应县水驿,差不多是每个时辰二十里出头的模样。

差不多明天清晨他们就能抵达淮安县,然后走陆路前往登州府。

算算路程,他们这一趟得走一千二百里陆路,以当下马、步换行前进的速度,差不多得十来天才能抵达登州。

到了登州,还得坐一天一夜的海船,然后才能抵达金州卫的旅顺。

如果赶上辽东开春早,他们甚至可以一路乘船直抵辽东北部的开原,到时候就只需要走五百里路就能抵达吉林卫了。

想到这漫漫长路,朱高煦也没有继续在甲板上呆着,而是回到了船室里休息。

昨夜他忙碌出行,一夜没睡,现在却是能睡一个好觉了。

尽管运河上有些吵闹,但比起这几日整日鞭炮齐鸣的南京,这一觉已经是朱高煦近来睡过最舒服的时候了。

兴许是离了那南京城,离了老朱身边,朱高煦终于不用担惊受怕,总之他这一觉却是从中午整整睡到了凌晨。

他洗漱一番去到了甲板上,尽管是凌晨,但那甲板上依旧有着三五成群的护卫军兄弟。

朱高煦与他们聊了聊,他们多是上直十二卫里听着朋友推荐而加入了吉林卫。

在他们脸上,朱高煦可以看到他们对前往吉林的迷茫,对军功的渴望,对出人头地的向往。

朱高煦没什么说的,只是在漆黑的甲板上吹了吹冷风,随后就返回了船舱里。

约过了两个时辰左右,他们抵达了淮安府的淮安水驿。

到了这里,朱高煦他们就得下船了。

这倒不是水路不能继续往前走,而是如果他们继续往前走,从济宁或者滕县下船前往莱州的话,他们就必须面对道路破损的问题了。

大明在南直隶与山东互通的只有一条水驿和两条陆驿。

一条从淮安往沐阳、赣榆、高密、平度到莱州,另一条则是从济宁一路往北平。

如果想要走济宁去莱州倒也可以走,只是道路不如淮安往莱州的驿道好走。

因此在船只抵达淮安后,朱高煦等人花费半个时辰将东西从船上搬下,随后一行二百余人马开始走陆路往莱州而去。

只是转瞬间,朱高煦他们便赶了三天路,来到了赣榆县的地界。

其中值得一说的是,这一路上不仅是两淮境内的城墙遭遇推平重建,便是山东一带也有这样的遭遇。

不过老朱的战略眼光确实是历史第一档的存在,他早早就让山东百姓在诸如济南、济宁、东平、滕县等要点修建了完备的砖石城墙。

这么看来,朱棣在济南、东平一带撞得头破血流倒也不奇怪了,毕竟是自家亲爹一手督造的防线。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放下心来,沉浸式享受着北归。

路途上,朱高煦见到了许多荒废的田地,旁边还有一群忙着开垦的百姓。

除此之外,他还能见到许多放牧的百姓。

一些八九岁的娃娃带着几条猎犬就放牧着十几只羊,在见到朱高煦他们这一群骑着高头大马的人时,这些娃娃还会站在路旁,羡慕的看着他们。

“这牧民居然比农民还多……”

马背上的林五六诧异的望着那比农民还多的牧民队伍,但朱高煦却平淡道:

“虽说忽必烈本人善于治国,也注重农事,但他下面的那群贵族却根本不管这些。”

“忽必烈死后,那些不通事务的贵族将北方及两淮地区的大片耕地废掉,将耕地改建牧场,如此几十年下来,许多北方和两淮的百姓都不会种地,只能以放牧为生。”

“加上河道泛滥,原本就不得支持的耕农,自然就转为牧民了。”

朱高煦对元朝没有太大的恶感,毕竟大明已经代表汉人把仇给报了。

因此对于元朝好的一面,他也没有像许多人一样忽略。

诚然元朝在北方及两淮、四川一带制造了大屠杀,但忽必烈本人还是很注重农事的。

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忽必烈时期的元朝对于中原的农业促进贡献还是很明显的。

这里从元代的《农桑辑要》、《农书》及《农桑衣食撮要》等三本农业书籍就能看出。

不止农业,忽必烈时期的元朝从商业、经济和文化宗教上都有自己独到之处,很多方面其实比宋朝更有优势。

只可惜,忽必烈毕竟是蒙古人之中的异类,自从他死了之后,元朝的农业就开始遭到了蒙古贵族的疯狂破坏。

大量的耕地被抛荒改为牧场,致使金宋时期的近七亿亩耕地暴跌至洪武初期的三亿余亩。

不过朱高煦相信,随着老朱这几年大修水利的动作,由牧转农的百姓会越来越多,土地也会复耕得越来越多的。

只是唯一让他担心的,就是那些复耕土地的归属到底属于谁……

想到这里,朱高煦看向了远处正在开垦荒地的那些百姓。

在他们赤膊上身开荒的时候,后方小道上却搭起了一个粗布凉棚。

几个好似下人的男人抬来了椅子,一个身穿绸衣的乡绅坐在了椅子上,紧接着一面旗子也被竖了起来。

【孔】

“是衍圣公家在雇人开荒,不过他们居然能从曲阜开荒到赣榆,这手倒是够长的。”

亦失哈瞧着那面孔府的旗帜,面露惊讶。

从曲阜到赣榆,怎么也有四百多里,孔府居然能把手伸得那么长,而且还是开荒,这就很值得玩味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