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公开的选题(1/4)

一件事推进到谈判环节,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开始反复拉扯。

好在这种事情乔泽不需要操心。

条件他开出去了,是否接受是别人的问题。

徐大江最让乔泽觉得满意的一点,也就在这里。一件事基本上就只跟他说两次,第一次告知,然后询问一下他的意见,第二次直接通知结果。

不会像传声筒一样,每次需要拉扯的时候,都来跟乔泽知会一声。

这种默契来自于对乔泽这半年接触的了解。

也在于聪明人对自己的清晰定位。

徐大江很清楚学院这一波发展机遇来自于哪里,更清楚他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帮乔泽处理那些乱七八糟的琐碎事情。不让这些事情给乔泽造成困扰。

否则乔泽换到哪个平台不能起飞,干嘛非要留在西林工大?

这才是双方能融洽相处的基本准则。

更别提在徐大江看来,乔泽提出的条件并不算过分。

西林好歹是教育、科研强市,即便不能跟京城、临海这样的城市比,在整个中部地区也算是顶尖行列。西林工大更是双一流高校,还是工信部直属的重点研究性院校,光是全职院士就有两位数,如果加上双聘院士,也有三十多人。

所以把这个专项课题研究组放到西林工大再合适不过了。

至于考试就更没什么好说的了。

这可是正儿八经的研究课题,总不能把想混资历的往里面塞吧?

至于乔泽这么年轻,能不能做主考官的问题……

整個数学结构跟体系都是人家提出的,还已经用在世界级的数学难题里了,除了乔泽谁还有资格出这套题?

普林斯顿吗?

所以在通知对面乔泽的一系列条件时,徐大江语气还是很诚恳的,甚至可以说怂的,但态度却极为坚定。

“……张院士,以上就是我刚才跟乔泽聊过之后,孩子的想法。实在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我也说过他了,不过你知道的,乔泽这孩子执拗,太有主见了,我也不敢把话说得太绝对了。

想来您也听说了,之前乔泽报告会的时候,其实也约了普林斯顿、哈佛、燕北还有好几个大学跟研究所的牛人一起讨论过,要不要一起抽些时间,把乔代数的相关理论深挖一下。

结果人家也就是想谈点条件,乔泽直接就决定先搁置这件事了。这次也就是乔泽跟李建高的感情实在太好了,一心想着能我们李教授能有跟实力相匹配的待遇,所以才点头的。

我也是怕把话说得更重,乔泽不满意了,干脆用他的办法来。您也知道,这孩子蛮横起来,是有些不讲道理的,我也头疼啊,到时候如果……”

徐大江絮絮叨叨的说着,好在语气平缓,也没有着急……

但终究是太过啰嗦了,直接被对面打断:“行了,徐大江,你先别扯这么远。研究团队主要活动地点设在西林这事,我觉得问题不大。但进入团队要先考试这个事情真不能谈?总得给几个免试的名额吧?”

站在张明睿的角度,要让这个研究小组有充足的经费以及受到足够的重视,总是要做一些妥协的。任何行业都是如此,学术界自然也不例外。

发展到一定阶段,水至清则无鱼已经成了亘古不变的道理。

全世界都一样,西边也同样如此。

十年前就有人专门研究过西方的近亲署名问题,然后很顺利的便找到了大量文章存在同姓亲属署名,尤其是以欧洲的情况最为严重。

偏偏这次搞乔代数的研究团队,瞄准的又恰好是全新且注定能出成绩的研究方向,尤其是还有乔泽做副组长,太容易出成果了。

只要完成的论文有乔泽把关,发出去必然是顶刊,根本不会考虑影响力稍差的刊物。

而且数学这种团队性的论文,很多时候学界是认可作者地位同等重要,排序直接以字母先后顺序来排。

虽然大背景是科研不再唯文章论,但具体到搞理论的数理学部,体现成绩的也只有论文了,不发论文还怎么排名?

所以张明睿不用过脑子都知道,团队开始组建的时候必然会打破脑子。

就算他有心完全公平的分配名额,最终肯定也会力不从心,人在江湖终究是身不由己的。

不说别的,一向支持他的院士为自家门生的前途求上门来,能不给个面子?

把一辈子奉献给了科研事业的老同事,拉下脸只要他能帮个忙,该咋办?

这些东西其实都不用张明睿说,徐大江肯定是懂的。

不过懂归懂,他又不能做主……

“这个……张院士,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

“别废话,有什么说什么。”

“乔泽虽然还是个孩子,但他眼里揉不得沙子。您想想,群智项目结束之后,他在搞数论方面的也发了好几篇论文了,连李建高的名字都没出现在论文上,您就该知道他的原则了。

之前我有个学生,也是靠小聪明进了他的团队,前期还靠着帮着整理了些资料,混了两篇论文二作。但自从乔泽开始做他掌握不了的东西之后,也是被直接踢出去了。与其到时候闹得内部不可开交,还不如提前想想别的办法。”

徐大江随口说道。

他都懒得去问就知道,这种事情乔泽肯定不会同意的。

乔泽的课题组里不是没有混日子的,就好像他的学生。但刘尘风就算混日子,态度也是端正的。万一来个二世祖,像爷一样混在课题组里,到时候发生冲突了,算谁的?

就乔泽那直言不讳的性子,这几乎是百分之百会发生的事情。

报告会上,前排坐的都是学术界的大拿,他都敢直接说出“蠢货”两个字,更别提研究组里了。

他可是听喻成功提到过“智商污染”这个词。到时候矛盾激化了夹在中间难做人的还不是学院?还不是他徐大江?

聪明人不会在出问题的时候去想办法补救,得把任何可能的麻烦直接扼杀在摇篮里。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