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唐朝 第六十章权力制衡(2/2)

    李隆基一听,本来有些皱起了眉头,但听他说自己的心如大海,却是切合他的心意,因他常常以曹操自比,号称“小阿瞒”,最喜欢听人恭维的话就是才大如海这四个字,现在被唐朝委婉的说了出来,不禁龙颜大悦。他可不知道,唐朝这段时间在内宫和朝廷中厮混,交朋结友,皇上的这些嗜好,自是探听了个清楚,回答的时候,却是切中圣上之意。

    韩休这人虽然自视甚高,有些老气横秋的感觉,但的确有真才实学,他教导唐朝的四字真言“揣摩圣意”,唐朝自是深以为然。

    李隆基听了这话,心情甚喜,向御花园东边一指道:“唐朝爱卿,我们到那边去走走!”

    说着当先行了出去,唐朝跟上,来到一片绿草如茵的草皮上,有点像穿越前的运动场那么大的草地,几只孔雀一见到李隆基金碧辉煌的帝王服装,顿时争艳开屏,五彩的羽毛散出阳光的色泽,辉煌灿烂。

    “呵呵,这地方很好,这几只孔雀,朕喂养了近二十年了,每次来看它们,都会向我开屏,可算是良友了。”说到这里,话锋一转,“绝美的东西之中,往往隐藏着最凶险的东西,这孔雀虽然好看,美丽多姿,却蕴涵着剧毒,唐爱卿,这你总该知道?”

    唐朝赶紧附和道:“皇上说的莫非是孔雀胆?”

    李隆基就道:“不错,朕还听说一种叫樱粟花的植物,产在你们南诏,开放的时候,云霞灿烂,但却有剧毒?”

    “是,臣也听说过,不过皇上,唐朝现在是大唐的臣子,和南诏一刀两断。”唐朝心想,妈妈的,什么“你们南诏”,要是不分辨一下,恐怕有罪,皇上说不定是在用这句话来试探我。

    李隆基脸上露出赞赏的笑容,看着唐朝,心想,这小子玲珑剔透,我如此隐蔽的话还是被他识破了真意,倒真是适合跟在我身边,不过,还是太年轻,得多多磨砺一下,不然的话,以后难制,笑道:“朕相信你,刚才所言,不过是随口说出的,你不用害怕。其实,说句实话,就算你是南诏的奸细,把我大唐什么机密都探听去了,开战的话,唐爱卿,你觉得,李格桑有几成胜算?”

    唐朝就赶紧道:“回皇上,臣以为,实力使然,阴谋诡计终归无用,以臣之见,连一成也无。”

    李隆基就点头道:“是啊,实力摆在那里,他要是想报当年我册封他为洱海郡王之仇,顶多不过就是出朕不意,占领几个州县,然后,朕的大军就会源源而到,他最终还是必败无疑,所以,当朕知道你在南诏的身份之后,并不吃惊,也一点没放在心上,在朕的心中,南诏虽然是化外之地,但还算是大唐的子民,朕这么多年了,兵戈不起,不仅不侵高丽百济,也对周边少数民族不起战衅,那是因为朕是一个仁慈的君王,朕峡谷过,占领南诏、吐蕃、突厥这些国家,其实,倾全国之力,几年下来,是完全有可能征服的,但南诏是山地,吐蕃是高原,突厥有山川之险,还有匈奴人遗留下来的血性汉子和烈马,都是易守难攻之地,就算花十倍的力气攻下,也不过是得到一片废墟,赋税稀薄,民顽难制,最终还不是平而复反,战争连年,政府和百姓同受煎熬,这几年岭南的叛乱就是个例子,这些少数民族,杀不胜杀,平而复反,花了无数的钱粮军队,但还是没有效果,哎,要不是岭南多产金银,朕早已经撤回政府军队,管理这些化外荒远之地,费力劳心,耗费中央大量钱财,得到的,不过是个虚名,为的就是大食、波斯这些国家的使臣来的时候,宣扬一下大唐疆域的广阔,其余的,就是负担了。我朝太宗李世民,英明神武,进攻高丽,虽然略有功劳,但最终退回来,也是因为这些化外之民刁蛮难制,就算战胜了,占领了,还不是难以控制,当年诸葛孔明平定南蛮,明明可以占领南蛮的土地,却七擒七纵,也不过就是收服其心而已,现在我大唐国力强大,万国朝拜,按时朝贡,朕也就不为己甚,大家相安无事。唐朝啊,李林甫爱卿对朕说,你在南诏地位甚高,屈指一算,好象是除李格桑狼正轩之外的第三人,你屡犯大罪,朕不杀你,就是不想破坏两国的邦交,同时对你产生了爱才之念,你的确是个人才,不管南诏还是我大唐,都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皇上过奖啦,臣之才,与李白相比,如萤火与日月争光!”这个时候,唐朝趁机想到结拜兄长李白,希望能因为自己的举荐而重回朝廷,因此忽然冒出了这句话,说这话的时候,心中其实担着很大的心事。

    李隆基的脸色就变为严肃:“李白这个人,是朕所深知的,朕当时是真心留他,想不到这人傲气太重,竟然离我而去,这样的人,朕不能加斧钺于其身,怕世人说朕无容人之量,但这样的人,却是不能用了,朕一旦再用,天下人就会说大唐没有人才,呵呵,李林甫爱卿向朕说过,据他派人查得的消息,李白曾经帮助李格桑平定南诏叛乱,你当时也和他在一起,相比有些交往,不过,既然要在朕手下做事,你以后还是不要和李白这样的人来往的好!”

    “是,皇上,臣一定照办!”

    李隆基就笑了笑:“呵呵,刚才向你说这些,唐爱卿,你明白朕的意思了吗?”

    “回皇上,臣明白,皇上是要臣一心一意的在大唐为官,忠于皇上。”

    李隆基就道:“不错!朕这段时间,现朝廷不稳,连王巨这样的大员都被人杀死在家中,昨天又出了你劫持李臣相的事,虽然这件事情朕没有证据,李林甫爱卿也没有证据,但朕知道,李爱卿是从来不骗朕的你和李爱卿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共戴天之仇?朕可不想朝廷这样三天两头的出事?”

    唐朝的背心都是冷汗,他知道,皇上果然在怀疑是自己杀了王巨,只不过没有证据而已。当下不敢隐瞒,一五一十,将自己因为救命牛僧孺而得罪李林甫的事情说了,当然和牛僧孺是兄弟这件事情是隐瞒了的,其余的,都一股脑儿的说了出来,甚至连铁慕容这些人,都说了出来,句句是实。

    李隆基一边看着青青的草地,一边听唐朝说话,脸色越来越阴沉。他显然想不到,自己一直信任的左臣相李林甫,竟是一个这样霸道的人,动不动就派人暗杀朝廷官员,专横跋扈。

    历代的皇帝,对这样的臣子,都是深恶痛绝的。

    唐朝敢劫持李林甫这样的大员,不管有没有证据,只要李隆基认定了,都是死罪,但李隆基显然还没有到昏庸的地步,听了李林甫的一面之辞,并没有立即杀了唐朝,而是亲自过问这件事。这个曾经在阴谋诡计里长大的唐睿宗的第三子,对谋略有特殊的爱好,也对这些朝廷的争斗有敏锐的洞察力。虽然他这些年终日和杨玉环在长生殿中欢乐,但昔日推倒太平公主这个铁血女枭雄的能力并没有衰退,一下子就感觉出这件事情并不像李林甫向自己说的那么简单,多半是这个臣相在排斥异己,而今果然。

    李隆基以前任太子的时候,曾经监国,帮父亲唐睿宗处理过六品及以下官员的升迁以及囚徒的配,对审问人,自有他一套独到的技巧,并且又善于察言观色,恩威并重,在他的套问下,很少有人能保存得住心中的秘密。鉴于朝廷这几日中的不安定情形,他虽然耽于色乐,但还是引起了高度的重视,这才不惜亲自出马,以准确的探明朝廷中各方势力的动向。

    唐朝这样的少年人,虽然聪明,但哪里像李隆基,一辈子在阴谋诡计里打滚儿,几句和蔼可亲的话就将他忽悠了,什么秘密都在李隆基的法眼下无所遁形。

    但也幸亏这样,才使李隆基觉得唐朝这个人单纯,只不过是个聪明而略显稚嫩的少年人,但有冲劲,初生牛犊不怕虎,竟敢和李臣相对着干。

    平衡之术,一直是李隆基作为一个帝王运用得很成功的权术之一。开元年间,什么姚崇、宋景、张说、张九龄、韩休一大批的宰相,不管再当得好,都只能当四年,四年之后一定换人,其实就是害怕有些大臣久掌重权,进而威胁他的皇位,现在,他也正在考虑,该不该将李林甫换下来?

    不过,随着对权力认识的加深,他觉得,自己有能力控制住任何局面,因此想试着以一种全新的驾御方式,权力制衡!

    他想将朝廷分成有些对立的两派,一派做什么事的时候,另一派必定反对,好象仇家相似,他却在这其中掌握平衡,坐收渔人之利,笑看风云,抱他的杨贵妃,享他的荣华富贵。

    因为,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矛盾,就像唐朝和李林甫这个事一样,最终都会向他老人家告密,他因此什么都知道了,处理起来的时候就毫不为难。

    他现在所试的,就是这样一种全新的统治方式,他是一个喜欢新奇的帝王,他觉得,什么东西自己都能自如的运用,而且运用得很好,不会出什么差错。

    “呵呵”,最后,李隆基哈哈大笑,“唐朝,朕就知道,你是不会无缘无故劫持李臣相的,以前,你帮朕找回了贵妃,这个大功,足够朕饶你几次不死了,好啦,你不要惊慌,以后磨练一下少年人的志气,不要冲动,以后就好好的做你的席黄门侍郎,有什么关于李臣相的事,一定要第一时间向朕禀报,你答应吗?”

    “臣遵旨!”唐朝喜滋滋的跪了下去,他知道,皇帝今儿个是真的饶了他,叫他来,就是问明情况的,也没有怀疑是自己杀了王巨。

    请有鲜花的支持一下,谢谢!

    整理布。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