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唐朝 第十七章李白(2/5)

    李白有趣的看着唐朝,听他气喘吁吁的说完,忽然叹道:“是,想不到贤弟竟还记得不才的几句虚文,倒是难得,不过我劝贤弟一句,白虽薄有微名,但至今郁郁不得志,杜甫老弟说得好啊,‘古来才大难为用’,白虽狂妄,自信还比庙堂之中的许多人高明,却想不到才高人愈嫉,过洁世同嫌,反为排挤,不能为世所容,因此游历天下,以排解胸口郁闷!”

    这些话,本来以李白的身份,是不会对一个初见面的少年说的,但李白此人,率性而行,殊少遵守世间的礼节,心中有感,竟对唐朝这个陌生人说了出来。

    唐朝大喜,忽然跪下:“李,李翰林,请您收我为徒?”

    他显然想不到会在这南诏的穷乡僻壤之间遇到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油然而生孺慕之心,这个头,那是磕得心甘情愿的。

    李白一听,脸色就闪过一丝不豫:“年轻人,难得你有这种上进心,可我早不是什么翰林了,恕难从命!”对唐朝跪在地上,竟是真眼也不瞧一下。

    其实,倒不是李白居傲,而是“李翰林”这个称呼,大遭李白之忌,李白平生最大的失意,就在于当初上长安求官的时候,受到李隆基的冷遇。他初到长安的时候,倒也风光,几手应圣的诗一作,什么“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瑶台应惭居嫦娥,杨家有女天仙媚”,其才更是震惊朝野,令天下文人甘拜下风。但想不到就是因为对大宦官高力士不敬,自己酒醉的时候让了脱了两次鞋,他便怀恨在心,挟恨报复,最后只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翰林供奉,毫无实权不说,竟沦落为李隆基和杨贵妃喝酒弹唱时候的伎人等次,生存的目的只是作诗以供君王一笑。更使李白烦恼的是,王公贵人竟人效法李隆基,名虽邀请他赴宴,其实就是让他作诗,因此李白后来愤然作诗道:“安能摧眉遮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遂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告别长安诸公,浪迹天涯,以售所学,却不想今日被唐朝遇上。

    唐朝讷讷的不知道什么地方得罪了这位大人物,说道:“李,李大人,你虽不是翰林,但天下士人,莫不知道您的才华,却比那些真正的翰林和高官更令人佩服,前辈既不愿收我为徒,莫非是嫌小子愚鲁么?”

    李白暗暗吃惊,听这小子出口不凡,倒也不能真的小觑了他,说道:“天下高人甚多,似白者,车载斗量,不可胜计,况白性喜独来独往,实在是抱撼了。”

    说了这话,生怕唐朝纠缠不休,转身即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