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册封大典(1/5)

在唐代,册立太子,是一件很庄重的事情,最起码,从仪式上说很庄重。

其礼仪排场之大,仅次于太子登基称帝。由此可知,皇权的分量,是通过一次又一次隆重的礼仪,对其进行强化。

以便达到号令天下的目的!

礼仪看起来无用,但实际上对于世人的心理暗示,是不可低估的。

既然重用,那自然讲究细节。

比如说册立太子的日期,就不是皇帝随意开口定下来的,必须要请礼部的相关人员“册定吉日”,群臣商议过后才能决定。这个流程一定要走,否则太子的册立就不合乎“基本法”。

起码在文官集团当中是这样看待的。

等册封大典的日期确定后,礼部便要开始准备各种礼仪所需人员物件,并着手在太极殿举行册封大典。

哪怕武则天与后面的唐代帝王都非常厌恶太极殿,也不敢轻易变更册立太子的场所。

据记载,册封仪式的场地,必须“御设御幄坐太极殿的北壁之下,朝南而立。”

就在方重勇离开长安,前往邠州的第三天,册立太子的仪式如期召开。

唐代注重坐北朝南作为尊位,册封仪式上,这个位置依旧是给皇帝在坐。因此不难猜到,这么安排是为了强调此时的太子依旧是太子,不能越俎代庖挑战皇权。

那么太子李琩的位置在哪里呢?

答案就是礼部会在太极殿东朝堂北面设位,面朝西方,这是给将要受封的太子所立的“专座”,到时候寿王李琩便会坐在专门设立的“太子专座”上。

册封大典对群臣们也有安排,他们到时候会处于东、西方两个朝堂的位置,地位明显低于太子。

从群臣的地位设置上看,帝王已隐隐地提高太子的地位,凌驾于群臣之上,而座次安排中,坐北朝南的帝王依旧是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切都是那样顺理成章。

当然了,仅仅是典章的规定,不代表基哥本人的想法。

除此以外,册封大典前一天朝臣官员的位置、地点、仪仗、鼓乐等设施便已经准备就绪,并有史官在场,做详细的记载。礼部还有专人在特殊情况下进行补救应对。

册封当日,太子亦不可随意直抵会场,必须遵守系列仪式,并由专官负责。

可以说,这是一整套政治动物参与的政治流程,每个参与者,包括帝王和太子在内,都不过是执行命令的机器而已。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情,都是礼部早就安排好了的。

如果皇帝或者太子应对不当,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情,那么在场的史官,则会毫不留情的记载,成为丑闻之一。

册封仪式启动后,就需按之前朝臣协商后制定的程序顺序举行各项仪式,由于册封太子是国之大事,所以事先必须要正式通知中枢各级官僚参加。

等皇帝、太子全部坐定后,到了对应时辰后,宫廷诸卫才能宣布百官入内,此时朝中供职的大小官吏都要按制度入内。

群臣毕到,举行大典,亦是大唐的最高礼仪。全部人到齐后,由侍中主持典礼开始。

“帝服衮冕,御舆以出之,曲直、华盖、警跸、护卫照旧。”

太极殿大门前,担任仪仗官的韦青,用他那洪亮的嗓子大声喊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