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小风番外1(1/2)

十月秋招,秦晋省考古研究院。

最后一场面试。

面对七八位鹤发的老前辈,姚椋稍显忐忑。

问题已经答完了,老前辈们正在低声讨论,对着姚椋的简历比比划划。

终于,院长说话了:“姚同学,你的简历和面试表现都很好,学历、实习经历很契合研究院的需求……”

姚椋稍松了口气。

“……经过讨论,我们认为你很适合文献考古工作,研究院决定向你发出职位邀请。”

姚椋脸上没有被录用的欢悦,反是神情一滞。

“对不起。”姚椋鼓起勇气拒绝,重申道,“我申报的是田野考古职位。”

“你本科专业是文献学,硕士研究方向是古瓷器,这些专业方向更适合室内研究,或者你也可以考虑古瓷器修复的职位。”院长真诚建议道。

姚椋明白,院长已经很委婉了,女性参加田野考古处处受限,大到婚姻家庭,小到住宿安排,乃至上厕所这么一件小事。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放弃留校,执意要入研究院参加田野考古,似乎并非一个明智的选择。

姚椋想再争取争取:“但我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科技考古,在考古现场应用科技手段保护文物的原始面貌,可以大大减轻后期的修复工作,也能更完整地保留文物的研究价值。”

她坚定且诚恳道:“希望研究院能给我这个机会。”

不去一线考古,就像是在幕后耍花枪。

“你考虑清楚了?”

“我考虑清楚了。”

这时,坐在边上的老太太扶了扶眼镜,冷不丁地问道:“会喝酒吗?”

姚椋没听清,不自禁地“啊”了一声。

“会喝白酒吗?”老太太又问。

片刻的思索后,姚椋斩钉截铁说谎道:“会。”

老太太看出了姚椋回答前的那一丝犹豫,笑了笑,对院长说道:“院长,这妮子我们队收了。”

又对姚椋道:“田野考古队跟墓穴打交道多,这白酒还是得学着喝。”

后来,姚椋才知道这位长相慈爱、做事却雷厉风行的小个头老太太,是研究所田野考古队的大队长,主持过十几个国家级考古遗址的发掘和调查。

这给了姚椋很大的鼓励。

……

姚椋很快体会到了田野考古的不易,翻山越岭、风吹日晒、露宿田野都是家常便饭。

“再钻最后这一把,要是还没线索,就打道回府。”中队长抹了一把额头汗水说道。

出来快一个月了,也该回去一趟了。

明明文献记载文清侯墓就在附近,可兜兜转转勘测了好几个山头也没发现。

轰鸣的柴油机声,土质一耙耙被拉上来,没有明显的断层,依旧一无所获。

大家伙歇着喝水的空档,姚椋拄着铁锹,半倚在树干上,望着不远处的断崖出神。

好巧不巧,一阵夏风从断崖那头吹来,竟带着一股清新的茉莉花香,作为一名文清侯的忠实研究者,姚椋想起文清侯曾写道“素素玲珑雪,盈盈白玉雕,蓄意沁夏凉,无心斗春芳”,想来她是个极喜爱茉莉小葩的女子。

这恰逢其时的指引,让省研究院第三田野考古中队有了重大发现。

一个月后,秦晋卫视播放专题纪录片:

《跨越性别的藩篱——第一女侯裴云辞的崖上书屋》系列考古节目。

随着无人机的飞近,石崖上那片簇绿点白的茉莉渐渐清晰,旁白道:“大庆‘第一女侯’是后人为裴云辞贴上的标签,虽然她并不需要这个标签来证明自己,但不可否认的是,响亮的名号是歌颂的音符,可以让她的义无反顾烙入人心,在父权夫权子权的世道里撕开一条妇道……”

是道路的道。

妇道这两个字用得直截了当,也足够讽刺。

……

……

夏雨初晴,窗外格外明丽。

敢为书院里,裴云辞正坐在案前书写教案,新一批女学生入院,她们的第一堂课格外重要。

“敢为”是她特意取的名字,她没有取“明德”、“淑德”这一类听似贴合女子秉性的刻板校名,而是取了这个读起来有些生硬的校名。

这个世道给女子附加了太多“不可”、“不该”、“不行”,而“明知不可而为之”是破局的第一步,要有足够的胆气才能走下去。

廊外原有几个女学生在细声说笑,忽而听闻她们起身,齐声道“裴先生好”。

再是小娃娃欢快的步子,蹬蹬蹬……

裴云辞抬头,正好看到小侄女扒在门口,探出个小脑袋来,欢喜喊道:“小风姑姑。”

家人习惯喊裴云辞的小名,这小丫头便学了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