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过去当学阀 第一百四十三章 老师,不如你跟我们混吧(1/2)

    “老师,陶老师您在吗,小万过来看你了。”

    一大早,万籁鸣就拎着东西,来到陶行知的住处,前去探望老师。

    以前是不知道老师具体住在哪里,加上他自己混的不太行,一旦老师问起毕业后的处境,他脸上根本挂不住。学业学业不行,中学毕业也没考上大学,事业事业不顺,被路人误以为讨口子,也就无心打探老师的情况。

    如今街上“搞艺术创作”被老师撞见,蹭了一顿饭外加一件新衣服,甚至后面还要介绍工作,对他这么好,再不看望看望,实在是说不过去,说出去未免让人寒心。

    不过这次过来也不只有上面的原因,万籁鸣心里还藏着一些其他的小想法。

    只听得屋里一阵挪凳子的声音,紧接着匆忙的脚步声传来,嘎吱一声,门被打开。

    “呦,小万啊,怎么这么早就过来了,快进来,快进来。”看到是自己的学生过来,陶行知脸上都要笑出花来,配上手里拿着咬掉半口的窝头,嘴里还在咀嚼着,让人忍俊不禁。

    “没想到老师你还在吃早饭啊,要是早知道我就晚点来了,也就不用打搅你了。”万籁鸣边说话边伸着脖子往里看,脸上带着退缩。

    “看什么呢,放心吧,你师母没过来,带着宏儿回娘家去了。”领着学生进门,陶行知自嘲道:“跟他娘回乡下好啊,不像他老爹我,自己都没着没落的,跟着我只会吃苦。”

    说来陶行知先生真的是大公无私,虽然一生中创办的学校无数,但四个孩子中,只有最小的儿子有国家正式文凭,其他的三个孩子从来没沾陶先生的光,无论是教育还是工作,都从没搞过特权。

    为此,在某次实践中,给儿子还曾专门开过一封特别的证明,上面写着“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即便如此,在陶先生的熏陶下,四个孩子中的长子研究出我国第一代彩色胶卷,是中国感光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开创者。次子则是曾任我军师级干部,是著名的无线电专家。到了四子则经过自身努力,解放后成为哈工大的力学教授,沿着他父亲的脚印,继续走在了教育的路上。

    至于为什么单单跳过三子,则是因为他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之子,一生甘于平凡、默默无闻,成为了一名真真正正的农民。

    涉及到老师的家庭私事,万籁鸣不好多掺和,打着哈哈说道:“老师,这是我们院长给我分的茶叶,听说是好茶,不过给我喝实在是浪费,也喝不出好歹来,就给你一块送来了。”

    话刚说完,万籁鸣将程诺给他的白茶拿出来,递给陶行知。

    不料陶行知看都没看礼物,板着脸说道:“那是你们院长对你好,心疼你,给你的东西,拿来给我像什么话,你能来看我,我就十分高兴了,哪用来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记住下次可别这样了。”

    听到老师的批评,万籁鸣有些支支吾吾:“我这不是看老师生活太简朴,实在是不忍心……”

    看看陶行知的早餐,不过是一碗小米粥,一碟咸菜,再加上两个馏好的窝窝头,就连简朴二字都不足以形容。

    顺着学生的眼光,陶行知瞬间明白过来一回事,笑道:“是不是觉得老师吃的不好,其实老师吃的挺好了,有菜而且还是硬菜,吃在嘴里嘎嘣脆,而且还有蛋,只不过刚吃完,你没看见罢了。”

    端起粥碗,扒拉了两圈温和道:“这小米市面上你可买不来,是你师母亲自碾出来的,喝起来老香了,一顿我自己能喝两大碗。对了,你先坐在这里等着,锅里还剩下一碗,我给你盛过来。”

    万籁鸣见状赶紧想将其拦下:“老师,我在旅馆都吃过了,人家那里有食堂,每次我都是奔着吃回房本的目的去吃,现在还撑着嘞。”

    陶行知哪里让学生给拦住,在厨房边盛饭边说道:“到了老师这,就跟到家一样,不用客气,对了,中午你就留在这吃饭,老师一会去市场上买些菜,专门给你下厨房,让你看看老师的厨艺有没有下降。”

    万籁鸣看争不过老师,便坐回椅子上说道:“老师真不用这么麻烦,你吃啥我就吃啥,这才跟到家一样,特殊化可就真拿我当外人了。”

    “哎呦好小子,没想到你这口才还练了出来,知道反将老师一军。”把盛好的粥端上来,陶行知递来筷子笑道:“忘了老师常对你说的另外一句话了吧,叫‘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用跟我客气。”

    万籁鸣嘿嘿笑笑,刚想喝口粥,结果又被陶行知给打断了,指着洗漱台的方向说道:“洗手了没?赶紧先洗手去!”

    万籁鸣见状只好乖乖地去洗手,趁着这会儿功夫,又打探道:“老师,这次你从美国回来,下一步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工作安排,还要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当教务主任吗?”

    “怎么,小万你是有别的想法,也开始替我谋出路了吗?”陶行知把长袍甩开,坐回自己的餐桌凳上,回过头笑道:“如果找不到别的出路,我也可能去国立东南大学当教授,前些日子刚收到他们给我的聘书。”

    刚洗完手的万籁鸣听到这话,冲洗几下后没顾得上擦,立马小跑回来,紧张道:“那老师想好去哪里了吗,在我看来无论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还是国立东南大学,虽然实力不容小觑,但不一定适合老师你啊。”

    “哦,是吗,不妨说说你的见解。”正在喝粥的陶行至没有被这话给吓住,夹起碟子中的“硬菜”,就着它又往嘴里送了一口。

    万籁鸣一看老师似乎没把这话给放在心上,当即补充道:“老师你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真实目的也是奔着农村的教育而去,但这两所大学明显跟后者有冲突啊。”

    听到这话,陶行知把筷子放下,温和地看着他的学生:“继续说下去。”

    万籁鸣一看有戏,咽了口吐沫继续说道:“这两所大学虽然好,可能上得起的就不可能是农民出身,即便能上得起的,在他们当地至少也算得上富农以上,根本不具备普适性。

    换句话说,这些学校天然属于中上层社会人士所垄断,根本不是寒门子弟所能仰望的,就连我这种能顺利从中学毕业的,都属于少数,真想做农村教育并把它做好,必须是学校融入乡村社会。

    开展乡村教育不是慈悲为怀的施粥,而是培养国民元气,改进国民生活,巩固国家基础。”

    这一席话听下去,陶行知忍不住深深地看了自己的学生一眼,要知道现在的他虽然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但实际上对于乡村教育心里只是有个模糊的大概,具体怎么做,从哪做,他也不知道。

    现在听自己学生讲起乡村教育来,头头是道,比自己这些日子想的办法,似乎要更可行一些,实际操作起来似乎也更靠谱。

    “尝尝你师母腌的黄瓜,吃着很爽口。”把咸菜推到学生面前,忍不住说道:“我走的这段日子,小万你是不是上过大学,这些话说出来,当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呐。”

    吃了一块腌黄瓜,确实是别具一番风味,万籁鸣有些不好意思道:“中学毕业后先在商务印书馆做过一段时间小工,后面就来到科学院了,当真是一天大学都没上过。”

    陶行知好奇道:“那这些关于乡村教育的认识,你都是从哪里得来的?”

    万籁鸣放下筷子,笑着解释道:“虽然我没上过大学,但科学院里除了我,最低学历的同志就是我们院长程先生了,哈佛大学数学学士学位,跟他们在一起时间长了,耳濡目染之下就额外知道了一些东西。

    至于这个乡村教育,不怕老师笑话,这些我自己肯定是总结不出来,都是从程院长那里偷偷学来的,听得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陶行知顿时来了兴趣,追问道:“这么说,你们程院长也是一位志在振兴农村,发展农村教育的学者?”

    万籁鸣思索片刻,摇摇头:“说不上来,我们程院长什么都想做,什么也同时在做,农村教育只是他在想,还没开始做,不过据别的同志说,科学院已经开始庄稼小麦选种育种工作,这应该也是老师你说的振兴乡村的一种吧。”

    陶行知感慨道:“你们那位程院长看得很远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农民能把肚子吃饱,才会考虑送孩子上学的事,光从这点看,他就是一个能做实事的人。”

    谈起自己的院长,万籁鸣语气中也带着荣耀:“不仅如此,他还曾说过要想乡村问题的解决,一定要靠乡村里的人,然而单是乡村人解决不了乡村问题,因为乡村人对于问题只能直觉地感受到。

    而对于问题的来源,他们不能了解认识,所以乡村问题的解决,要……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