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过去当学阀 第四十一章 数学是什么(1/5)

    之所以第一堂课就引来这么多人来听,大多数学生也都是出于无奈。

    截止到程诺所处的时间,算上北平大学全国也就3所公立大学,高等教育资源十分匮乏,直到1921年情况才有所好转,即扩充到6所。

    北平大学生之间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北大老,师大穷,唯有清华可通融。”

    先说北平大学老,指的是它的历史老,学生老,教授老。

    历史老很容易理解,它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唯一留下来的产物,也是国内最早的国立大学。学生老则是早期入学年纪普遍都比较大,不少都是结婚后来继续求学的,举个例子1913年陈汉樟以成绩第一从中国史门专业毕业时,年纪已经到50岁了,这放在后世也是非常罕见。至于教授老,也是指老师的年纪普遍较大。

    再说师大穷,即字面意义上的“穷”,只不过不是学校穷,而是学生穷。

    前身作为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归着政府管,穷肯定不会穷到哪里去,教学经费是有保障的。但因为它是师范学校,按章程免收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一年能省下100多块大洋,入学只需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即可,所以很多寒门子弟都选择它作为求学的首选目标。

    最后再来说说庆华可通融,作为庚子赔款建的学校,当然是非常有钱。

    此时的它严格意义上不是一所大学,更多的是作为“留美预备处”,学生完成高等学科后不是大学毕业,而是插入美国的大学,从它不归教育部管而归外交部管,便能理解其内涵。其中学校的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外国人,自恃高人一等,与学生们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好在去年就开始筹备建立完全大学,可惜得到批准的8年后才算完全成立大学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