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六百四十章 守成之主(1/3)

    “叔父说的对,科技是国朝未来的第一生产力!”

    正月初八,在朱由校、朱由检二人准备乘船前往两广的时候,远在京城的朱慈燃也收到了来自他老爹朱由校的秘密手书。

    其中主要就是讲解了科技和经济、政治、军事的问题。

    相比朱由校,早就走过天下,看过工人和农民生活的朱慈燃更能体会科技和工业的力量。

    手工耕种的农民,畜力耕种的农民,机械耕种的农民,机械耕种且农闲打短工的农民,以及进厂做长工的农民……

    这一个个的例子都在朱慈燃的记忆和经历中,他很清楚前二者的生活有多苦,而后三者的生活又有多“幸福”。

    一台拖拉机能轻易的在一天之内精耕二十亩土地,而如果是人力,那需要整整二十天。

    如果还要算上播种,在现有的科技和生产力下,一个拥有机械的农民完全可以在半个月内精耕播种十几亩地,而人力手工的农民想要精耕播种完十几亩地,那需要的时间是以季来计算的。

    如果拖拉机能再小一些,轻一些,或者能种的地更多一点,操作更简单些,那它能带给农民的舒服,可以说是跨时代的。

    朱慈燃体验过,在田地里用锄头一锄头一锄头的挖地,松土,放水,插秧。

    以他当时十五六岁的精力,一个春耕如果没有耕牛,顶多也就能精耕细作三亩地罢了。

    就算是一些干农活的好手,在没有耕牛的情况下,一个春耕,顶了天也就是精耕细作五亩。

    那是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弯腰大半个月才能精耕的六亩地,而一旦有了拖拉机,这个数量可以瞬间乘三,并且还能多出午休的时间。

    科技的进步代表什么,朱慈燃再清楚不过了,所以即便政务繁忙,他依旧保持每个月去三次军备院的频率。

    再度看了一遍手书内容后,朱慈燃将这份手书收了起来。

    他将自己的目光放到了春和宫内,此刻是午时,所有人都已经散班吃饭去了,因此殿内只有朱慈燃和李永贞。

    朱慈燃拿起了户部的奏疏,简单翻阅了遍:“李长庚不是生病了吗?这文册是谁做的?”

    旁边的李永贞见状,也弓着身子开口解释:

    “是李尚书提前做好的,文册也是早上李尚书派人送来的。”

    “入春以来,山西连续下了好几天雨,看样子旱情是结束了。”

    “李尚书觉得可以对天下征收秋税,毕竟国朝今年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国债得还,俸禄得发,工业区和铁路、道路建设又不能停。”

    “虽说还可以印钞六千万两,尽数算下来,朝廷的必要开支就达到了八千万两。”

    “因此,还是恢复收税比较……”

    “天下再蠲免一年!”朱慈燃打断了李永贞的话,并放下奏疏说道:

    “天下百姓的日子不好过,眼下虽然没了旱情,但复耕土地还需要时间。”

    “如山西,当地四百多万人口要想耕种四千万亩土地,还是比较困难的。”

    “告诉户部,以村为单位,每村调足够的拖拉机,顺带设置生产队,来年以一台拖拉机、十户人家为一个生产队。”

    “有了拖拉机,百姓才能最快的复耕荒地,如此一年时间,能积攒足够吃三年的粮食,明年再收税也不晚。”

    朱慈燃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尽管他知道农业税是大明的主要税收来源,只要停止蠲免,立马就能收上来五六千万两的税银,但他却不能这么做。

    他与自家叔父书信往来过,都觉得即便天下旱情停止,也不该立马收税,而是让百姓有喘息的机会。

    “今年国朝商税收取了四千二百万两,矿课司又运回了八百多万两的金银。”

    “算上印钞的纸币,存留足足两亿两银子。”

    “告诉李长庚,先把国债连本带利的还清,把留存的纸币消耗一些,看看民间态度。”

    “只要态度不出现问题,没有人抵触纸币,那就立马推行纸币的发放。”

    “这批纸币,足够国朝用两年了。”

    说话间,朱慈燃继续拿起户部的户籍文册,李永贞见状也小心询问:

    “殿下,该午休了……”

    “我现在精神好着,今日就不睡了。”朱慈燃说着,同时也仔细看了看大明朝的户籍和田亩数目。

    在户部的统计里,截止天启二十二年腊月十五,大明朝一共有百姓一亿九千七百八十六万人,耕地数量十一亿零三百二十四万余亩。

    另外,宗藩体系下的诸国合计有人口五千三百七十二余万,其中朝鲜、暹罗、甘孛智、南掌、渤泥、苏禄这六个外藩人口合计是一千六百万左右。

    内藩的大小一百多个藩国,郡国人口是三千六百七十二万左右。

    外藩的耕地面积是五千七百余万亩,内藩耕地面积是一亿三千二百余万亩。

    也就是说,算上宗藩体系的话,大明是两亿五千万人口的共主,近十三亿亩耕地的直接、间接掌握者。

    需要知道,眼下的世界人口也不过四到五亿,大明可以说统治了半个世界。

    “藩国人口怎么这么少?齐国没算进去?”

    看着文册,朱慈燃皱了皱眉,毕竟在他的认知中,齐国仅土民恐怕就不下于两千万人,算上印度厮当的藩国,大明朝内藩的土民数量就不应该低于五千万。

    “齐国疆域辽阔,眼下还在齐民编户,因此未统计齐国的土民数量。”

    李永贞解释着:“不过齐国那边有消息传回,眼下已经接受齐民编户的土民人口,已经达到了八百万之多。”

    “加上汉家移民的话,齐国人口已经达到了一千三百多万,耕地数量二千八百余万。”

    “眼下,齐国还在以每个月齐民编户五十万土民,开垦五十多万亩耕地的速度在提升国力。”

    “南镇抚司估计,大概十年后,齐国汉民不会低于七百万,土民不会低于三千万,耕地数量会接近一亿亩。”

    李永贞似乎话里有话,朱慈燃听出来了,但他没有呵斥李永贞。

    齐国的崛起速度太快,让许多人不安是事实,但朱慈燃清楚这不是一件坏事。

    最少从资源角度来说,齐国的崛起对大明构不成威胁。

    仅大明自己的资源,都够大明闭关锁国上百年才能消化,更别提把精力分散去干扰齐国了。

    另外,齐国的资源也足够现有的三千万人消耗百年、数百年,对这样的两个国家谈威胁,着实有些杞人忧天。

    比起齐国,朱慈燃更担心的,是资源不足的印度厮当诸藩。

    印度厮当诸藩人口三千五百多万,耕地却只有一亿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