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五百四十八章 广州繁会(1/4)

    “放!”

    “砰砰砰——”

    冬月末,伴随着明军步枪的声音在中南半岛发出声响,交趾占婆府的六万叛军在面对六千明军时,仅在一瞬间便被打得溃不成军。

    他们疯狂的往身后密林逃去,但却被密林中涌出手持短兵的交趾兵马司和拱卫营兵马击退一波又一波。

    当日落斜阳,六万叛军已经不存半数,所有人都蹲在了地上,恐惧的举手示意投降。

    “收割首级,尸体火化。”

    马背上,年过六旬的戚元功隆声开口,戚武隆也当即指挥兵马受降俘虏。

    等夜色渐黑,戚武隆才带人返回了行军大帐。

    “爹,击毙两万六千多,俘虏三万多。”

    戚武隆带着消息回了大帐,脱下甲胃,头发花白的戚元功闻言也用手抚了抚额头:“你自己看着处理吧,你也该独当一面了。”

    “是!”见戚元功这么说,戚武隆没有露出很高兴的表情,而是有些难受。

    戚元功并不只有戚武隆一个孩子,只是在朱由检大规模推广《外科实录》之前,大明的接生和育儿水平并不算高,因此他夭折了三个孩子。

    戚武隆是第四个孩子,生他的时候,戚元功已经三十有六,也算是老来得子。

    在戚武隆之后,他又生有三子两女,不过这些儿女的才干显然不行。

    加上泰昌元年戚元功跟随父亲戚金北上辽东,对儿女的教育也落下了一大截。

    如戚武隆也是直到十二岁,才被戚元功送往了燕山官学。

    戚武隆算是燕山第三期学子,不过他谨遵祖父戚金的教诲,没有和燕山派在一起抱团,这也是朱由检为什么会选择他去护送朱慈燃的原因。

    “爹,这次的事情,我感觉没那么简单。”

    戚武隆看着老迈的戚元功,心里忐忑的说出这句话。

    他还想继续说下去,但戚元功却抬手示意他别说了:

    “我们戚家,不参与庙堂,只知行军打仗,保卫家国……”

    “……”见父亲这么说,戚武隆沉默数秒,随后才缓缓作揖:“是……”

    瞧他沉默的模样,戚元功也察觉到他护送朱慈燃回来后的变化,因此皱了皱眉:

    “我知道你这一路与太子相谈甚欢,但庙堂的浑水不是你我能趟的。”

    “你下去吧……”戚元功看着听不进去的戚武隆,叹了口气示意他下去好好想想。

    “小子告退……”戚武隆作揖退下,待他走后,戚元功也拿起了一份燕山兵书阅读了起来。

    或许对于他们父子来说,这一夜很是难熬,而对于朱由检来说,那个位置也如坐针毡。

    只是相比较他们,伴随着时间推移,一路向南的朱慈燃也在冬月的最后一天抵达了这个时代的广州城。

    尽管不是第一次来广州,但相比于太原、凉州、成都、昆明、桂林等诸省省治,广州显得要繁荣不少。

    这样的繁荣不仅仅体现在了经济贸易上,也体现在了小民生活上。

    广东经过十六年的不断移民,人口仅有三百二十万,这其中仅仅广州府便有七十余万人口,而作为省会和府会的广州城则是以南海、番禺两县合建而成,有常驻居民二十余万,占据广东十六分之一的人口。

    这个时代的广州要比后世距离大海更近,顺德、番禺、中山等地的大部分还没有被珠江冲刷出来。

    既然距离大海更近,那贸易上自然就更为繁华。

    作为大明本土南部四大港口之首,广州港每日接待的商船也在数百艘之多。

    远远地,朱慈燃他们还没有看到广州城的城墙,便看到了盘踞在外围的许多集镇。

    集镇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百姓,他们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就在广州城的港口打工,不可谓不舒服。

    在历史学家眼中,晚明的大明朝正处在一个政治压抑的年代,而就文化学术而言,已失去了唐、宋时代那种浑然的气派。

    江南心学的盛行,反映了士人对现实的退缩心态。

    不过相比较人口稠密、文化老迈的江南,岭南民间表现出来的蓬勃活力,却如东风吹柳,为沉甸甸的历史,抹上了一道耀眼的亮色,使之变得鲜繁缤纷、生机盎然。

    这样的生机盎然,在朱由检执政的十二年间不断地被催生。

    许许多多人口被迁移之后,广东省的百姓也渐渐富裕起来,尤其是熬过了天启初年的那三年大旱后,广东百姓的生活也更上一层楼。

    百姓的富裕,加上南洋的收复,海上贸易的放开,这些环境和政策极大刺激了民间工艺美术的繁荣。

    瓷器、漆器、家具、刺绣、景泰蓝、宣德炉等,千模万样,皆一时之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